世界经济“分化与转型”
- 发布时间:2015-10-17 01:30:51 来源:中国证券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刘丽娜
当前世界经济的最大特点,可用“分化与转型”来概括。其外在表现,还可以用“困难且复杂”来形容。
先从分化上看,至少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增长速度分化,二是宏观政策分化。
日前在秘鲁首都利马结束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与世界银行秋季年会,传出对当前世界经济增速的最新权威数据。IMF每年春夏秋冬四次通过《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对世界经济增速做出预测,而秋季的数据被认为比春夏两次更接近全年的实际终值。
不出预料,IMF再次下调世界经济增长预测,从7月份预测的3.3%下调到3.1%,这比年初1月份时的3.6%下调了0.5个百分点。3.1%的幅度将是世界经济走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进入复苏通道以来的最低增速。
在整体下调当中,分化更加明显。
主要经济体中,走升势的凤毛麟角,其中引人注目的仍是所谓盎格鲁-萨克逊文化的美国和英国。比照今年7月的预测,这两个国家的全年经济增速都被上调0.1个百分点。尽管幅度不大,但在普遍下行压力下,这0.1也显得弥足珍贵。
走跌势的最为普遍。发达经济体这边,“复苏步伐持续缓慢”,IMF将其今年整体增速下调0.1个百分点。日本被下调0.2个百分点,德国下调0.1个百分点,加拿大甚至被下调0.5个百分点。
新兴经济则更加惨烈。“它们的经济增长在2015年将连续第五年下滑。”IMF首席经济学家奥布斯特菲尔德指出。“新兴经济体将面临雷曼时刻。”以美国前财长萨默斯为代表的悲观者甚至这样警告。新兴经济和发展中国家板块今年经济增速预测整体被下调0.2个百分点,其中印度下调0.2个百分点,俄罗斯下调0.4个百分点,拉美国家整体下调0.8个百分点,巴西甚至被下调1.5个百分点。
在IMF眼中,增速走平势的经济大国为中国,它维持了对中国今年增长6.8%和明年6.3%的预测。这两个数据一直没有被中国官方所乐于接受,因为中国政府更愿意用“7%左右”的模糊表述,以便为自身的政策解释留下回旋余地。
中国第三季度经济数据即将发布,经济学家预计这一季度的GDP增速不容乐观。可以想象,届时有关中国经济软着陆、硬着陆的辩论将继续升温。
再从政策分化上看,最主要的体现是货币政策的使用。由于增长缓慢且乏力,各国都苦于没有良药。日本在安倍的“前三支箭”效果不彰的情况下,还要继续死马当活马医,筹划刺激经济增长的“新三支箭”。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继续放狠话,要誓死捍卫欧元,意味着欧元将获得无限支持的流动性。而复苏相对稳固,失业率回归正常水平的美国经济则在反复试探与全球沟通加息的可能。
分化之外,世界经济的另一个主要特点是“转型”。
IMF总裁拉加德把转型分为三个方面,包括:中国经济的大转型,美联储转向升息周期,以及大宗商品转向低价位时代。这三大转型又是相互影响的。
根据笔者长期跟踪观察,IMF之所以把中国经济转型列为当前世界经济转型挑战之首,是因为这家国际权威经济智识提供机构日益感到,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即所谓“外溢影响”超过了它的预期。
英国《金融时报》首席评论员马丁·沃尔夫在最新的评论中说“中美打喷嚏,世界都感冒”。过去是美国打喷嚏,世界就感冒,现在是中国打喷嚏,世界也感冒。这显示了世界两大经济体的重要性,尤其是中国。
在某种程度上,中国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经济增长的“最大外部条件”,中国经济增速减缓,使得这些国家的外部条件变得更为困难。IMF说,那些比较依赖大宗商品出口的国家,经济增长变得更加不易。俄罗斯经济今年预计萎缩3.8%,巴西萎缩3.0%,在主要经济体中黯然失色。
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发展政策及研究司司长洪平凡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是在30年高速发展后的正常现象,也可看作是全球化达到一定饱和后稳定状态下的结果。中国经济面临最主要的挑战是自身。
毋庸讳言,世界对正在进行的中国经济转型不无忧虑。但理性的观察者认为,对中国经济的忧虑其实恰好说明对中国寄予更大期待。连续几年来,中国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一度对世界增长的贡献超过50%,未来也会继续作为增长的主要贡献者。
而中国的转型不是朝夕之事,过程当中会出现许多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问题。预计未来较长一段时间,“中国惊讶”仍将不会少见。而关于中国经济转型与世界经济转型之间关系的讨论,将继续占据经济学家的重点议题。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