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证券 > 正文

字号:  

揭开行为动机的神秘面纱

  • 发布时间:2015-08-01 00:34:03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涂启智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现代社会中,大部分歧视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个人或公司追逐利益最大化。这应该也是很多隐性动机背后的经济学原理。

  慈善家慷慨解囊不断资助那些陷入困境中的人们,在获得政府奖励之后,为什么捐赠的热情反而下降?男女平权平等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为何有些用人单位招聘还存在歧视女性现象?幼儿园园长对迟到的家长进行罚款,希望以此督促家长准时接孩子,结果家长迟到的情况不减反增?这类“种瓜得豆”的乌龙事件,让你哭笑不得也百思不解。未来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告诉你: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都在于精准把握人类行为的隐性动机。

  作者对某些行为背后动机的阐述,摆脱几成固化思维的“高大上”说法,尽管让很多人难为情,却是那样真实可信——“人们进行慈善捐助的心理动机比我们愿意承认的要自私得多”。慈善捐助的一个显而易见的自私动机是:它能够帮助我们减税。更为关键与普遍情况是,慈善捐助行为能带来自豪感与成就感,让我们自我感觉良好,心里仿佛涌起一股暖流,觉得自己十分伟大,这种现象被詹姆斯·安德雷奥尼称为“温暖的光辉”。我们熟知并且引发共鸣的“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已经形象说明慈善在利他同时兼顾利己的心理需求,不过这个比方还不够恰当,假如人们赠送他人玫瑰是为了手留余香,那他何必赠送呢?毕竟玫瑰留在自己身边,全部的芬芳都归自己所有。

  书中提出一个严肃命题:金钱激励机制有时会改变人们初衷动机。实验中将180名学生分成三组,分别开展慈善募捐。第一组纯义务募捐,第二组学生可获得募捐金额1%的奖励,第三组获得募捐金额10%的奖励。结果募集资金最多的是第一组学生,他们的唯一目的是行善和帮助他人;而后两组似乎忘记自己的初衷,把重点转移到自己能够获得多少奖金上。募捐资金总额排名第二的是第三组学生,募捐最少的是获得奖金1%的学生。金钱的激励机制反而弱化了人们高尚的动机,让金钱变得比做好事更重要。

  现代社会中,大部分歧视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个人或公司追逐利益最大化。这应该也是很多隐性动机背后的经济学原理。只拿募捐款1%奖励的学生之所以募捐不积极,是因为他们认为,获得奖金已向外界昭示他们募捐是为了钱,而1%奖励份额太小又让他们落得“见钱眼开”的不好名声,出于自我保护的经济打算,他们募捐自然缺乏动力。幼儿园罚款迟到家长、家长迟到现象反而增多,是因为罚款额度太低,经济上不伤家长毫毛,且因缴纳罚款后家长对迟到歉疚减轻甚至心安理得。

  该书给人带来深刻生活启示。要准确理解某种现象,就要弄准其背后的动机或真正原因,解决问题也能有的放矢。要希望某个人或某个群体按照规定意愿行事,必须首先明白什么东西真正给他们提供动力,从而建立合适的激励机制。假如你向一位慷慨解囊扶贫济困的慈善家奖励五万元现金,无疑是南辕北辙,但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由他捐资兴建的教学楼,使其善行广为传播,或许将会使其获得较大满足与欣慰。此外,要创设万众创新的竞争环境,首先得打破一些因袭束缚。

  该书以大量实验案例事实说话,辅之以完整故事叙述及生动场景描写,让读者于身临其境中自然而然地认同作者的观点,而惟妙惟肖的文学笔法又让阅读者获得酣畅审美享受。

  书名:《隐性动机》

  作者:尤里·格尼茨,约翰·李斯特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