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财经 > 证券 > 正文

字号:  

让金融回归本义

  • 发布时间:2015-03-14 00:43:38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毛志辉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转型升级的紧迫性进一步凸显。当前,中国经济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市场化改革,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如何有效推动金融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方式、大幅提高配置资源效率和水平,是新一轮金融改革的核心所在,也是市场化改革的重中之重。

  在今年的“两会”上,全面深化改革束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释放市场活力,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作为一场重大的制度变革,如何突破旧制度、旧框架的束缚,让新制度安排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是保证当前这场金融改革顺利进行的关键。因应中国金融改革的大势所趋和发展所需,著名经济学家连平近期推出了《十问中国金融》一书,针对一些比较突出的“改革关节”和“热点问题”,结合理论与实际展开论述,为走向深水区的金融改革号脉问诊。

  全书分为“改革开放篇”和“问题风险篇”两部分。其中,“改革开放篇”涉及利率市场化的影响与风险、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方向与效益、资本与金融账户开放的步骤与风险、人民币国际化的积极作用与制度安排、上海自贸区建设的全局意义与管理模式等五个方面;“问题风险篇”则阐述了银行业的挑战与转型、M2/GDP高企问题的成因与影响、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本质与根源、影子银行的监管与挑战、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症结与潜在风险等五大论题。可以说,这十个问题几乎涵盖了当前中国金融改革所迫切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大课题,而作者在对这些问题展开深入探讨的同时,都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汇率机制改革,是金融体制改革最为重要的方面,其意义毋庸多言。利率及汇率作为金融市场资金的价格,与实质性商品的价格机制相比,其定价基础、价格形成机制、价格运作机制等存在很大差别,所以利率和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所面临的问题也就更多。国内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汇率机制改革的战线都拉得足够长,而今,这两项改革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只差最后的“临门一脚”。作者分别对两项改革作了历史回顾、风险分析和未来展望,并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同时指出利率和汇率市场化互为前提和条件,应该协同、交叉推进,并注意要保留一定程度的资本项目管制。他对如何协同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的问题所展开的深入探讨,不仅为推进改革提供了明确的思路,也为更加全面、深刻和系统地研究探讨利率和汇率市场化奠定了基础。

  资本账户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可能是受到争议最大的金融改革领域,争议的焦点不在是否应该进行改革,而在改革的速度和时序上。激进观点主张,中国经济已深度参与全球化,应加快改革进程;而稳健观点认为,在中国国内市场制度建设还没有做好准备的时候,过快推进改革会导致大量流动资金进入中国,给中国带来一系列金融风险。在激烈的争议之下,这两项改革至今仍没有明确的时间表。作者在回顾了两项改革的“前世今生”,并对改革所面对的挑战作了充分的估计后指出,这两项改革都已经进入深水区,未来所面临的改革和开放都将是攻坚克难类型的工作,必须谨慎而为。他认为,资本和金融账户开放是我国经济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应积极审慎推进,并防范国际资本流动趋势性逆转风险;而人民币国际化则必须建立在持续深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积极稳妥实施金融改革开放的基础之上。

  书中对上海自贸区的讨论,则结合了政策、经济、社会背景,以及上海自贸区对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意义等来展开,并建议自贸区应建立有限渗透的分离型离岸金融模式,同时对资本通过自贸区大举流入境内的风险应高度关注和加以有效防范。

  作者对中国未来金融改革所持的观点,大致可以用“审慎乐观”来概括。他在论述金融改革的这五个问题时,每每对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追根究底,对潜藏的风险和挑战条分缕析,从而提出契合改革发展实际的意见建议,可谓苦口婆心。其态度则不温不火、张弛有度,既不激进,亦无畏缩,主张强化顶层和系统设计,在平衡长短期目标的背景下,各项改革齐头并进,力求在改革重大问题和难点问题上实现突破。

  深化金融改革既要解决方向性和路径性问题,也要解决基础性和技术性问题。在“问题风险篇”中,作者首先关注了商业银行的改革创新、转型发展。商业银行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首要传递者,在社会经济运转中居于枢纽地位,其转型发展可谓攸关金融改革全局。如果从行业景气度持续下降、风险与挑战不断加剧的角度来衡量,前不久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张建国在全国“两会”上所说“银行是弱势群体”,断非虚言。面对经济下行、金融脱媒、互联网金融崛起、监管趋严、利率市场化等诸多挑战,商业银行必将越来越“弱势”。为此,作者提出,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上应多管齐下抢抓机遇、严控重点领域风险、优化降本增效机制、深入推进存量改革。作者还建议,银行应量身打造并动态优化自身的发展战略,如大型银行应以“优化结构,全面发展,综合经营”作为发展方向,中型银行应以“服务中小,专业拓展,打造特色”作为发展方向,而小型银行则可以将“聚焦小微,立足社区,本地发展”定为发展目标。此外,作者还从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客户结构等其他九个方面给出了建议,充分彰显了其作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对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深刻认知和独到见解。

  当前中国金融改革的实质,就是为了让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作者对M2/GDP高企、小微企业融资难、影子银行、地方政府性债务等问题的关注和研究,正是对加快改革进程、服务实体经济的呼应。作者分析了推高M2/GDP的六大因素,提出了“调控需求、管住信贷、搞活金融”的治理之策;考量了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呼吁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拓展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加快信用体系建设,改善其信用状况,积极稳妥地发展民营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对我国影子银行的现状和特征作了考察和理性评价,从立监管、建规范、疏需求、控风险、稳发展等角度给出了管理建议;考察了地方政府性债务呈现的六大特征,分析其成因,评估其风险,并为未来防控和化解债务风险提出了系统性的建议。

  事实上,金融如何为实体经济服务,不仅是当前中国金融改革的核心所在,也是未来中国金融业及全球金融业发展的方向与基本原则。当前国内外金融领域诸多问题的根源就是金融本质的异化,通过过度的信用扩张,让资金在金融市场体系内循环,从而把金融当成牟取暴利的工具,诸如影子银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风险都与这种信用过度扩张的方式密切相关。因此,让金融扩张处在合理的范围内也是当前金融改革的重心。作者对相关问题开展的研究、亮出的观点、提出的对策,无疑切中要害,对于深化金融改革、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连平是国内久负盛名的经济学家,始终站在中国金融改革的第一线,对中国金融领域的重大问题有着清醒认识和深刻体会。他在书中所提出的“十问”,几乎都是关切中国金融改革成败之问,而他所给出的“十答”,则观照当下,切中时弊,对症下药,以大量有说服力、逻辑性强的论证,为金融改革提供资鉴。让金融回归本性的原点,让经济走上正确的轨道,是他在书中始终秉持的宗旨。可以说,这部作品,不仅对理解和把握“新常态”下中国金融的发展脉搏有着较强的启示意义,对当前金融宏观调控的政策制定也有宝贵的参考价值。

  书名:《十问中国金融》

  作者:连平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