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财经 > 证券 > 正文

字号:  

欧元区QE下的全球通缩风险

  • 发布时间:2015-03-14 00:43:23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 券商点金指

  □许维鸿

  欧元区央行的量化宽松(QE)政策终于开始执行,国际原油和黄金价格应声而跌,进一步加剧全球范围内的通货紧缩风险。而对于具有强大购买力的中国消费者,欧元汇率的进一步下跌,似乎是又一次购物狂欢节的“序曲”,大家去欧洲扫货吧!

  这种新兴市场消费者消费意愿的提升,其实是世界走出通缩陷阱的终极武器,也是对全球凯恩斯主义的最佳回击。众所周知,凯恩斯主义主张扩大政府消费以抵御经济周期下行风险,进而熨平经济周期曲线,达到宏观经济持续的稳定繁荣。可惜,当全球范围内扩张性财政政策被滥用,导致了宏观经济的虚假繁荣,一旦货币政策收紧,必然导致全球范围内的通货紧缩风险。说白了,对于欧美相对成熟的经济体,政府消费和政府投资都是低效率甚至是无效的,对经济的短期正面作用远远小于长期的负面作用。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各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宽松时机就变得尤为重要。还是以欧元区为例,如果欧洲央行的宽松货币还是流入那些习惯了大手大脚的南欧政府囊中,为公务员的工资和医疗体系埋单,那么欧元区QE的效果一定是弊大于利的;相反,如果流动性可以促进欧洲民营企业扩大研发投资,促进欧元区家庭消费支出增加,则是良性的货币扩张,毕竟欧元区通货膨胀风险还是遥不可及呢。

  当然,即便是恰当的时机,任何国家的QE政策都不是“正常”的货币政策,其天生的负面效果值得资本市场警惕。我认为虽然美国股市经历了QE带来的持续牛市已经多年,七年前被“次贷危机”重创的华尔街又恢复了往日繁荣,但是,美联储释放的巨大流动性,还是给全球资本市场带来“负面”的投资行为惯性,一旦国际资本回流美国,新兴市场的资产价格下跌将是可怕的逆“财富效应”,这也就是为什么美联储迟迟不加息的原因——正所谓“QE容易、退出难”。

  欧元区的QE比起美国就更难了,毕竟希腊财政赤字问题导致退出欧元区的风险还远没有解除。欧元区货币政策的任何宽松,都会被右派政客解释为对政府赤字的妥协,解释为央行独立性的丧失,进而动摇欧元区的价值体系。

  在欧洲市场派看来,欧元区各国内部生产要素价格的平衡,才是最终解决经济一体化的路径。例如,过去三年来,抵御了所谓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后,以德国为代表的北欧国家,其单位劳动生产力水平相对南欧国家开始降低,促进了南欧国家对德国经常性贸易赤字的降低;南欧政府支出和平均工资的下降,也提升了南欧企业的竞争优势,例如在企业投资的带动下,意大利预计2015年将走出持续的经济萎缩,这些都是欧元区内自我平衡机制的良性信号。

  正是在这种“规模效应”下,经济自身内部平衡的作用,使得欧元区整体福利水平可以稳步增长,更多的东欧国家甚至土耳其都想加入到货币联盟之中,也最终把希腊留在欧元区的大家庭中。当然,欧元区不是一个封闭的经济体,其自我修复能力会受世界大环境特别是美国经济周期的影响,这才是欧元区QE不得不推出的根本原因。

  因此,欧元区QE是对美国货币政策的一种跟随性应对,其目的也是希望宏观经济免受通货紧缩的困扰,至少由此带来的欧元贬值会促进欧元区出口——除了德国,欧元区其他工业国家的出口对汇率的弹性都是相对比较高的,加上原油价格下跌的积极因素,2015年欧元区经济增长值得期待。

  对中国而言,美国QE的退出和欧元区QE的开始,其外部需求相互抵消的成分更大一些,预料中的2015年进出口增速下降,更多的还是内生性因素。毋庸置疑,随着人口老龄化,中国已经从一个投资型经济体,快速转向为消费型经济体,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已经成为世界大市场最重要的消费群体之一。在这个意义上,如果我们真的转变增长思路,把民生放在经济政策的第一位,把内需作为增长的可持续动力,那么全球性的通货紧缩对中国不正是“塞翁失马”么?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