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莱克的金融思想
- 发布时间:2014-12-13 00:31:46 来源:中国证券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佩里·梅林
今天的世界正处于一个艰难时期,费希尔·布莱克的故事对我们走出困境会有所帮助。
在细节上,费希尔常常是错的——就细节而言,他的部分理论可能不正确,但就整体见解而言,他无疑最为正确。最初,当他为富国银行做咨询时,他预见到了指数基金、对冲基金、全球基金、自动化交易等创新,这些创新将为金融业的未来奠定基础;最为重要的是,他还预见到了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的相互交织,而这是现代金融体系的定义性特征。当其他人把国债看作金融体系的无风险之锚时,费希尔表明,即使在没有无风险资产的情况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同样成立,这一深刻见解而今尤为重要。其他人惯于从新近的历史出发,推及无尽,费希尔却从物无恒常这一更高的视角出发看待问题。唯一恒常的是变化。因此,无论个人目标还是社会目标,必须找到泰然忍受波动的方法,必须在一个变动不居的世界中找到个人稳定的方法。
但费希尔千虑一失。他忽略的一个细节是流动性因素。流动性因素在全球金融危机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费希尔决意通过均衡这个透镜来看待世界,在其早期思考中,费希尔从总体上舍去了流动性。只是在他来到华尔街并开始系统地思考交易者行为后,他才开始考虑如何将流动性因素纳入其理论中。当他于1995年英年早逝时,他仍然在思考这个问题。作为一名科学家,他一定会被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所吸引,最重要的是因为这次金融危机所提供的大量异常数据点,可以作为我们修正和改善理论认识的切入点。
在费希尔成熟的概念中,均衡与价值有关,尽管流动性因素与价格有关。费希尔的朋友杰克·特雷诺对他思考流动性如何引起价格偏离价值具有重要影响。特雷诺认为,市场流动性首先取决于交易商将其资产负债表作为缓冲,吸收供给和需求流临时不平衡的意愿和能力。但流动性的最终源泉是价值投资者,当价格偏离价值足够远时,他们愿意从交易商那里买走这些存货。由价值投资者设定的较宽的“最大价差”是价格偏离价值如此远的原因之一。为了吸引买卖双方,价格必须偏离价值。
当费希尔思考1987年股市崩溃时,他并不重视流动性因素,而是将重点放在一种系统性估值错误上。普遍采用诸如资产组合保险等动态交易策略,导致那些采用了此类策略的人具有更高的风险容忍度,但他们没有意识到,正是此类策略的广泛采用改变了系统的均衡行为。当人们明白怎么回事且价格出现调整时,1987年的股市崩溃发生了。流动性因素开始起作用,导致临时性超调,但对于理解崩溃而言,流动性因素还不是最重要的。
我曾把费希尔对1987年股市崩溃的分析,作为理解此轮金融危机的钥匙。这一次,创新是包括信用违约互换在内的信用风险转移技术,人们这一次仍然没有意识到一项创新的广泛采用怎样改变了系统的均衡行为。结果,除了流动性因素超调外,风险一度出现了明显的错误定价,继而得到了校正。
基于已有数据,有一点似乎不言而喻:此轮危机带给人的新启示,就是流动性因素更为重要,这不但表现在引起资产价格偏离价值方面,甚至还表现在破坏资产头寸的融资方面。流动性因素使政府资产负债表不得不反映影子银行体系的资产负债状况,且使前者难以与影子银行体系脱离干系。
所以,为了理解这场危机,我们需要借助特雷诺有关市场流动性的论述,并将其置于核心地位,但我们也需要用融资流动性论述去补充特雷诺的论述,使之与特雷诺的论述相结合。特雷诺绝对是正确的,市场流动性取决于交易商,取决于价格偏离价值时入市的价值投资者。但当前危机表明,由于交易商的存货需要通过融资进行补充,交易商提供市场流动性的能力也主要取决于其获取融资流动性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这次金融危机还表明,融资流动性的最终源泉是中央银行,因为只有中央银行才能通过发行货币为存货提供资金。
费希尔·布莱克想像了一个没有货币的世界,这也意味着一个没有中央银行的世界。40年来,一种可能的关于未来的设想有助于他理解并竭力推进现代金融世界的构建。今天,由于危机的出现,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中央银行成了唯一的依靠。我认为费希尔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将货币引入这个世界的时候了。对他而言,这意味着将有关流动性的理解融入其无货币的理想世界。
费希尔·布莱克自己涉及的领域极广,他既涉足了宏观经济学,也涉足了金融学。作为向读者发出的关于该书的信号,书名所指“革命性金融思想”不是使布莱克成名的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公式,而是最早激发了费希尔的想象力,其后又为其提供了“前科学洞察力”(如约瑟夫·熊彼特所称)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正是这种前科学洞察力指引费希尔终生从事科学探索。那是在1965年,当时费希尔·布莱克洞悉了CAPM的真谛,并想像了一个不同于1965年的可能的未来世界。当我写作本书时,费希尔独特的设想总体而言已经成为当今的现实,所以我认为本书是通过费希尔的生活和工作,讲述一个更宏大的故事,这个故事阐明了当今世界从想像到现实的建构过程。
宏大的故事是金融全球化的兴起,以及这个兴起对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但是在讲述这个宏大故事的过程中,为了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整个故事,也必须顺带讲述许多从属故事。因为大多数小故事中蕴含着许多从教师传至学生的民间智慧,但几乎没有任何适当的历史文献去检验其准确性。我已经在这上面花费了一生,并撰写了多篇独立论文,这些论文深入挖掘了每一个从属故事,但当时我还没有完成这本书。相反,这些从属故事第一次出现在本书中,但是仅仅作为从属故事——关于特定的人物和地点,关于CAPM、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以及有效市场假说的由来,关于凯恩斯主义者-货币主义者之间的争论,关于特需金融分析师(CFA)和芝加哥大学证券价格研究中心(CRSP)、《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案》(ERISA)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计量经济学的作用和布雷顿森林体系。在每个故事中,我尽量清晰阐明我是如何理解历史证据的,希望启发和激励下一代学者更深入地挖掘。
费希尔的广泛兴趣,以及他开展工作的不同机构环境,使得我们可以将其生活和工作加以充分利用,作为将所有小故事连缀成为一个宏大故事的基础。但这做起来并不容易。最大的写作挑战来自——费希尔在其整个职业生涯中,同时并持续地追逐其众多兴趣中的每一个兴趣。每一个兴趣背后都有故事,并且这个故事可能跨越数十年。因此,严格按时间顺序讲述很快会演变为对每一个项目逐年进行更新,那样会忽略驱动每一个更新的内部逻辑。但如果换一种方式,严格按主题讲述,则会演化成为对费希尔生命中主要里程碑和转折点极其令人生厌的反复。
我解决写作问题的方法是将每一重要主题和费希尔一生的特定时期相联系,所谓的特定时期即是指他在所讨论主题上取得最重大进步的时期,接着运用倒叙和伏笔的手法,讲述费希尔是怎样对这个主题感兴趣的,以及兴趣最终将其带向何方。目标是使每一章成为差不多自成体系的单元,集中讲述费希尔宏大事业中某一方面的故事。
将各章分组能起到使宏大故事的几个主要方面更加突出的作用。第2-5章涵盖了费希尔成为学者之前的生活,介绍了现代金融学的核心思想。第9-11章涵盖了费希尔离开学术界之后的生活,介绍了现代金融的核心制度变迁。这两个部分共同讲述了思想和制度的协同演进,世界为之而焕然一新。第6-8章涵盖了费希尔的学术岁月,讲述了世界所发生的巨变是怎样挑战传统思想和制度的,而这些思想和制度本身又是大萧条和世界大战期间那些水深火热年月的产物。中间几章介绍了金融学对经济学,尤其是宏观经济学提出的挑战,这个挑战一直持续至今。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