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证券 > 正文

字号:  

中国该向德国学习什么

  • 发布时间:2014-11-01 00:30:59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刘丽娜

  说起德国,多数中国人心中会油然生起一份好感。这种感受不同于对美国,对英法,更不同于对日本等其他发达国家,而是一种特殊的佩服与尊重。这种尊重感从何而来?在中国软硬实力不断上升,自我意识日益强烈的今天,中国人该向德国学习什么?

  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在近期的一次德国之旅中试图寻找答案。

  凭借阅读和媒体的报道,很多中国人可能会有这样的印象:“德国制造”是品质的代名词,德国人严谨认真,德国人能够正视历史。

  短短几天时间,十余场访谈,从家族企业到议会大厦,从公司高管到政府官员,从博物馆到商业街,大量亲历信息密集涌入,使人在短时间内对这个在现代世界史上毁誉掺杂的欧洲国家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在德国汉堡市政府下属官方推介机构“汉堡营销”项目经理马蒂尔斯看来,外界对德国人的看法很多是固定成见。德国人其实仍然在努力期望获得世界的认同,例如作为德国第二大城市的汉堡就在努力向世界推销自己。

  “你可能认为德国人都是工程师,大思想家,或者都不苟言笑,”马蒂尔斯对笔者眨眨眼,“其实德国也有很多人像我一样,学习不太需要数学的社会科学”。

  但提起德国制造,马蒂尔斯还是掩饰不住自豪的神色,他说,德国人确实对产品质量要求非常严格,尤其强调耐久性,这可能是德国人长期养成的习惯。

  在德国从事中德企业战略咨询的德华咨询公司总裁杨莉博士说起,当企业出现生产事故时,德国员工通常会在第一时间承认过错并做出补救,而不像一些中国员工可能首先会努力掩饰。这种直面错误的做法是德国人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之处。

  汉堡经济促进局国际部主任史蒂芬·马茨给自己选了个很地道的中文名字——马兴汉。这位“中国通”谈起中国近年来的崛起与进步,用“非常了不起”来形容。他同时表示,中国在往价值链的高端前进,但德国的技术与管理仍然值得中国借鉴。

  除了技术、管理、严谨的习惯与勇于面对错误的态度,是否有一种“德国精神”是其背后的灵魂呢?

  “德国人是非常务实而又简朴的人民,”中国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在《留德十年》中有过这样的判断。而这是他在上世纪30年代对德国国民性的印象。

  今天的德国人又是如何认识呢?同行的一位驻德资深媒体人对笔者说,其实德国人到现在也没有对自己的世界定位,或者说对“德国精神”有清楚的认识,至少从德国总理默克尔那里没有释放出明确的表态。德国人仍然在学习适应世界。

  在被问起作为欧洲第一经济大国,德国会否抛弃欧元区其他“猪队友”而恢复马克时代?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第一总经理贝诺·彭泽肯定地说:“这毫无可能。”他说,德国花了几十年时间在努力做一个“好的欧洲人”,现在我们基本做到了,德国的命运是与欧洲紧紧相联,不可分割的。

  但要深入理解德国,“德国精神”仍然是不可回避的话题。对此,德国议会议员、德中议会团组主席达格玛·施密特女士就有着自己的理解。

  施密特告诉笔者,有人说,德国人整洁、准时、勤奋,但她也认识一些不整洁、不准时和不勤奋的德国人,当然这些人是少数。她说,作为一名历史学家,她认为在不同历史阶段,德国精神是不一样的。一方面,是自由、创新、有思想,正如德国诗人拥有的德国品质;另一方面,德国也曾有过非常虔诚、无视人类种族的纳粹时代精神。“我本人当然会选择前者。”施密特莞尔一笑。

  作为政界新星,41岁的施密特如此推崇本国的诗人精神是有其深厚渊源的。歌德、席勒、莱辛……这些闪亮的名字和他们所代表的精神超越了时空,至今给世界深深启迪。

  莱辛曾说:人的价值并不取决于是否掌握真理,或者自认为真理在握,决定人的价值的是追求真理的孜孜不倦的精神。

  正是在这种孜孜不倦的求索和学习中,德国人不断积聚实力,逐渐走出战争的创伤与负累,赢得世界的尊重。

  今天,“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思路”等热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国媒体,显示出中国人自我意识前所未有的觉醒。有学者预言,这个文明古国真的到了爆发的时候。

  即便这样,保持学习的心态依然至关重要。因为学习是强国的必经之途。多年来,正因为始终抱着学习心态,中国才有了今天的惊人成就。今后中国要走得稳、走得好,依然需要向世界学习。这或可看作来自德国的一点启示。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