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装备迎第三次发展高峰
- 发布时间:2014-09-06 00:31:00 来源:中国证券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国金证券研究所 陆洲
今年以来,军工板块成为引领行情发展的龙头方阵,航空航天相关个股都有不错的涨幅。市场对军工的追捧反映了这样一种共识:在经济发展“去房地产”的过程中,军工产业将成为中国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发端,也将成为社会资源不断涌入和集聚的焦点。在这种情况下,军工股已成为确定的成长股。继航空航天领域之后,航海领域正在成为新的热点。
在海军由近海防御向全球防御的转型过程中,对海军装备的投入力度、扩张规模和持续时间将是惊人的,海军装备将迎来历史上第三次爆发期。围绕航母编队的上下游产业链进行挖掘,中国重工、湘电股份等公司值得关注。
海军加快造舰节奏
今年8月31日,“辽宁号”航母已结束维护期驶离大连造船厂。按照造船工业的一般进度和船台排期,从2013年下半年开工至今,距离首艘国产航母上船台分段合拢的日期日益临近。
根据媒体公开报道,仅2013年中国海军就入役18艘军舰,曾经在1个月内入役3艘,号称“一年装备一个舰队,下水一个舰队,开工一个舰队”。表面看,当前海军的造舰速度很快。但和海军自身需求比,和美国、日本海军横向比,和中国海军的历史纵向比,当前的造舰速度仅能勉强弥补需求缺口和历史欠账,加快造舰节奏已是当务之急。
上世纪90年代,中国海军发展进入低潮期,1990-2000年十年间,只有112、113、167三艘新型驱逐舰服役。2000年-2004年,中国只有六艘新型驱逐舰下水。2005年-2010年,中国实际上没有一艘新的驱逐舰下水。2010年-2012年新服役的主力战舰只有054型护卫舰和“昆仑山”级两栖舰,更新速度偏慢。对比来看,1964年-1968年,美国共建造69艘核潜艇,平均3个半星期下水一条,在此期间还建造了44艘巡洋舰/驱逐舰和两艘大型航母。而且和美日等国相比,中国海军新造舰艇的吨位并不高。
由于战斗舰艇的购买、使用门槛较低,相关国家只要舍得投入,就可在较短时间内组建具备相当实力的舰队。近期日本、韩国、越南、菲律宾等国纷纷或造或买,争相扩充海军舰队规模,亚洲海军军备竞赛已经升级。从历史上看,中国海军装备曾有两次爆发期,当前阶段是第三次爆发期,而且比前两次都要大、持续时间都要长。
西方军事界有个观点:30年陆军,50年空军,100年海军。海军是军队中技术含量和协同组织要求最高的兵种,也是最烧钱的部队,对投入产出的经济管理意识要求也最高。海军作为集体军种、系统军种需要长期持续投入,其发展所依托的工业基础也需要百年积淀。一个国家的强大往往伴随着海军的强大。在中国海军由近海防御向全球防御的转型过程中,对海军装备的投入力度、扩张规模和持续时间将是惊人的。
海军装备是优质标的
一般而言,优质军工股应具备5大要素:市场容量大、采购批量足、成本转嫁易、技术含量高、改型换代频。战斗机和主力战舰非常符合上述标准。
作为中国海军主战装备提供商,中国重工是海军大发展的主要受益者。预计公司有望接连获得海军舰船的超级大订单,并从2014年起进入军品结算高峰期。可用三句话概括:战略性军品订单节节攀升、民船企稳曙光初现、研究所资产注入增加弹性。
假设2025年中国海军装备达到2012年时美国海军40%-50%,那么预计未来10-15年,我国海军年均装备采购价值量达700-800亿元/年,若考虑军贸,每年的市场规模预计突破千亿元。单个美国航母编队造价高达1200亿人民币,这还不包括运行期间的维修更换费用等,这几乎相当于中国重工一年的总收入。假定中国航母在五年内建造完成,仅一个航母编队可使中国重工每年的收入增厚20%以上。
主力战舰是大工业时代的结晶,只有各类战略产业齐头并进,才可能在大海上真正结出强国的硕果。在军舰建造过程中,电子、武备、动力等系统设备的设计、建造、安装占主导地位,本质上和制造现代化的战斗机没有区别,每一个子系统都是自身所能达到以及所能进口的顶尖技术。因此,主力战舰生产商的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远优于一般造船企业,应享有较高的估值。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