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谈以深化改革来保障和改善民生
- 中国网 www.china.com.cn 2012-03-13 11:54
- 打印 | 转发 | 评论
关键词:了不起的成就
以改革推进民生改善
民生温度,发展高度。近年来,我国民生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就业、养老、社会救助等方面均取得突破性进展,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我国社会救助制度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已实现城乡全覆盖,今年养老保障制度也有望实现全覆盖。
“这一了不起的成就,不仅是我国综合国力增强的缩影,也是我们发展质量提升的体现。”河南省省委副书记、省长郭庚茂代表说。去年,河南省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达到2815亿元,占到财政支出的66.3%;全省筹措保障性住房资金325.7亿元,开工45.4万套,竣工22.6万套;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8.4%,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2.7%。
成就令人欣喜,问题也不容回避。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尚未完全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归属不明、贫富差距拉大等新问题不断产生。“社会转型期也是矛盾多发期,并且许多民生问题已不是单纯靠增加财政投入就能解决的,只有从制度层面进行改革,才能有新的突破。”民建中央原副主席陈明德委员表示。
近年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改革越是向前推进,所触及的矛盾就越深,涉及的利益就越复杂,碰到的阻力也就越大。郭庚茂代表认为,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巩固当前民生领域取得的成绩,破解新老难题,必须持续不断地推进相关领域的改革。
关键词:还要啃硬骨头
以改革破解民生难题
“容易改的都改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全是难啃的硬骨头。”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县委书记王雄代表说,民生领域的难题,都处于改革的“深水区”,想突破,就必须迈向“深”处。
代表、委员们认为,民生领域的改革,必须致力于消除妨碍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的制度因素。
惠民生,就业是基础,收入是关键。郭庚茂代表建议,建立、健全对中西部困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鼓励劳务输出大省在职业教育体制改革上先行先试,着力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促进就业增收。
要缩小收入差距,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到,要“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并强调在再分配环节更加注重公平。对此,陈明德委员建议,在税收制度设计上,应降低间接税比重,提高直接税比重;进一步完善个税、房产税制度,体现其收入分配调节功能。
“身份”问题,是阻碍同工同酬、导致阶层固化的根本原因。公安部有关负责人日前表示,《居住证管理办法》年内将报国务院审定,这个《办法》将为农民工进城提供相应证件和落户通道。“应当尽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消除各种因身份差异造成的双轨制。”陈明德委员呼吁。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郭庚茂代表认为,要解决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的问题。他建议,医疗、教育等资源配置要向中西部地区、向农村地区、向困难群体倾斜。
公共产品供给事关百姓基本生活需求。随着能源价格改革的逐步推进,煤、电、油、气价格的市场联动越来越强。王雄代表认为,国家要尽快理顺能源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避免局部能源供需紧张和价格波动影响居民日常生活。对已经初见成效的房地产调控,应当保持不放松,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完善保障房分配制度,令房价早日合理回归。
关键词:有谋略有勇气
以改革统筹民生建设
我国社会建设的重点是民生建设。
改革需要智慧。代表、委员们认为,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的改革不能再以“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继续了。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顶层设计;改革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配合,不能滞后也不能冒进,要统筹规划、科学推进;改革必须有破有立,用更科学、更高效、更合理的新机制取代旧机制;改革必须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比如公共服务,要鼓励市场力量参与。
民生改革,需要政府转变职能、转变观念,“该承担的承担、该放手的放手”。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共同管民生、办民生的大格局。要理顺各级、各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简化行政环节,避免交叉管理、越权监管和互相推诿。要落实并完善公共产品价格听证制度等群众参与、群众监督机制,用公开化、透明化规避行政失误和权力寻租。
改革不可能平平稳稳、一帆风顺。“对可能出现的风险,社会大众也要有心理承受能力。”王雄代表说。
“困则思变,历史经验表明,经济社会发展越是面临困难,改革越需要取得突破。”陈明德委员说。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国内、国外的复杂形势,经济增速放缓,许多过去被高增长掩盖的矛盾和问题“水落石出”,改革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代表、委员们认为,应当抓住机遇,凝聚共识,加快推进民生领域的各项改革。
-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鲍丹 王炜 王珂
- 编辑:杨钦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