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27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2015年度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发布 中国制造向前迈进步伐减缓

  • 发布时间:2016-05-12 20:40: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中国经济网北京5月12日讯 (记者杜芳)今天中国工程院发布《2015年度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报告比较了中国与主要制造业国家2013和2014年制造强国综合指数变化情况,两年中国制造强国综合指数分别为94.02和96.36,两年分别提高了4.54和2.34,提高幅度均超过其他几个主要制造业国家。由此表明,中国在制造强国之路继续在迈进,但提高的步伐有所减缓。

  报告显示,中国在制造强国之路上前进的同时,其他制造强国也并未停止前进的步伐。除美国继续保持绝对领先地位外,德国的步伐在加快,并于2014年超过日本上升为第二位,美国和德国2014年指数增长值均超过了中国,韩国继续保持上升势头,英国也有较好的表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项目组组长朱高峰表示,具体分析来看,表现良好的国家都针对制造业发展提出了国家战略并采取措施,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努力,推进产业发展,而绝非放任自流。

  朱高峰介绍,从中国制造强国分项指数构成看,规模发展指数占综合指数的比重,2012-2014年分别为47.97%、49.74%、51.08%,在综合指数2013和2014年的增长中分别占比85%和105%,这表明规模发展仍是当前支撑我国制造强国进程的主要因素。相比较规模发展指数而言,质量效益、结构优化以及持续发展三项指数占比均不高,基本在15%左右,这表明相较美、德、日等制造强国我国仍有巨大提升空间。

  具体而言,2012-2014年,我国制造业规模发展指数在指数增长中仍占有绝对主导地位,但其增速有所放缓。朱高峰分析,规模发展指数是制造大国的重要基础,适度增长对于中国成为制造强国有着积极重要的提升效应。当前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规模发展增速也在相应放缓,符合经济新常态模式。

  报告显示,对于中国制造而言,需要在几方面提升:首先,质量效益仍是瓶颈。我国制造业的质量效益指数近两年有一定增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倍数级的差距。美、日、德等发达国家的质量效益指数在综合指数中的比重占绝对优势,是这些国家能够成为制造强国的主要标志。中国制造业若要变强则需要从提升质量效益入手,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制造业所面临的质量效益问题。

  其次,结构优化有待突破。朱高峰说,结构优化指数是各分项指数中唯一呈下降态势的指数。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要求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促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高我国制造强国结构优化指数仍然刻不容缓。

  再次,持续发展能力初现起色。朱高峰表示,持续发展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潜力的重要标志,且是一国制造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推进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是迈向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中国制造业持续发展指数近两年增长态势良好,但仍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的同期水平,甚至不及印度、巴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在持续发展方面下更大功夫。

  此外,从二级指标来看,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高技术产品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等指标增长势头良好;制造业出口占全球制造业出口总额比重、制造业增加值率、销售利润率等指标出现下滑趋势。发达国家高端制造回流与中低收入国家争夺中低端制造转移对我国制造业形成“双向挤压”形成严峻挑战;同时,我国制造业产品附加值低,真正拥有核心技术与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并不多,多种因素综合导致如制造业增加值率、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等核心指标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总之,报告研究显示,中国制造强国进程正在稳步推进,步入了发展新常态,但转型还刚开始,任务还很艰巨。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及产业变革的关键时期,应瞄准质量效益、结构优化、持续发展等薄弱环节,转变生产方式,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同时鼓励企业追求卓越品质,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逐步化解过剩产能,促进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制造业布局。加大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的研发力度,积极推行低碳化、循环化和集约化,提高制造业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以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为抓手,加快培育和发展优势和战略产业,加强薄弱环节,狠抓传统产业提升水平,推动制造业的全面发展,为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奠定坚实基础。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