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改增减税 促转型发展
- 发布时间:2016-05-06 10:34:00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2012年仅有12架飞机,今年底飞机总量将达66架;2012年全年净利润只有四五亿元,去年前三季达到12亿元,5年规模翻番——快速发展从何而来?“营业税改增值税是促进发展的重要因素。”春秋航空财务总监陈可说。
2012年,上海市在全国率先进行营改增试点。截至2015年12月底,上海共有33.4万户企业经确认后纳入试点范围:一般纳税人约13.1万户,占39.3%;小规模纳税人约20.3万户,占60.7%。
营改增,一个重要的出发点是降税,以减轻企业负担。上海试行几年,情况究竟如何?数据显示,5年间,上海试点纳税人累计缴纳增值税税款1368.2亿元,与缴纳营业税相比,整体减少税负412.1亿元。同时,下游企业也享受到减税的“福利”。据统计,上海市试点纳税人的下游企业与营改增前相比,新增抵扣金额达575.7亿元。
“原来,交通行业征收营业税是3%,营改增后征收11%,开始我们有顾虑,这不是增加税负吗?但因为抵扣项增加,整体税负明显减轻了。”陈可介绍说,得益于营改增政策的进项税额抵扣原则,政策实施至今,已经为春秋航空公司减少税负5.9亿元。“由于税负明显减轻,激励我们加大投资,2012年至今共引进飞机31架次,预计到2017年将达80架次。”
当然,因为税率的变化,试点一般纳税人税收的确出现了有降有增的情况,大致是“二增八减”。在税负增加的两个行业中,电信业试点近两年来,税负增加的金额已大幅收窄至原来的两成左右,预计今年上半年将实现税负降低;而有形动产租赁行业尽管目前仍呈现税负增加,但由于主要租赁对象都是生产企业,因此其下游环节都能享受到营改增的政策红利。
2014年,铁路运输、邮政业、电信业新纳入了营改增试点,抵扣链条进一步延伸,增值税、营业税两税并存的税制缺陷逐步减少,试点下游企业因进项抵扣内容增加,税收负担进一步下降;试点小规模纳税人因征收率调整而减少税收;试点一般纳税人整体税负较原营业税有所减少。税负增加现象仅出现在部分试点一般纳税人中,且随着试点的推进,税负增加的影响面逐渐缩小。“原来担心,营改增后税收会先降后升,现在发现,税负基本稳定,没有增加,原来的担心是多余的。”上海市税务局有关人士分析说。
比减税更重要的是,营改增大大促进了上海结构转型的步伐。2015年,上海地区生产总值为24964.99亿元,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0.4%、31.8%、67.8%。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与营改增的实施密不可分。2011年,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7.9%,但从2012年试点实施营改增改革后,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60%,年均保持2—3个点的增幅。2015年,上海第三产业增速再创新高,达到10.6%,超过第二产业9.4个百分点。营改增对第三产业的推动作用逐步显现,并持续增强。
“营改增,不仅让我们降低了税负,更拉长了文化产业的产业链,加速第三产业的专业化分工。”上海东方传媒财务部主任金晓明说,因为营改增,东方传媒如今已发展为制作播出服务全产业链齐全的文化产业集团。过去,制作和播出都只是上海文广集团的部门,各部门每经营一项,都得缴纳营业税,重复征收明显,大家没有积极性。营改增后,促进了节目制作和播出的分离,节目制作、技术服务的专业公司纷纷成立,有的实现了员工持股。播出方向制作公司采购节目,制作和播出营收实现了环环抵扣,节目制作基本实现零税收,制作人员积极性大大提高,一大批优秀节目纷纷涌现,东方卫视等频道的节目收视率也提升明显。东方传媒技术公司成立后,加大市场化运营,拓展对外服务,年均增长达到20%以上。而纪录片频道调集优秀的编剧导演组建制作公司“云集未来”,成立第一年,收入就达3000万元以上。
产业链的拉长和剥离,不仅有助于专业化分工,更涵养了税源,为未来的税收增长打下基础。试点以来,上海净增试点纳税人21.5万户,其中,新办企业就达到10.9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