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7日 星期二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在劳动中绽放最美之花

  • 发布时间:2016-04-29 03:00:11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劳动是创造价值和财富的源泉,为倡导“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全国总工会27日发布了耿家盛等10位“最美职工”先进事迹。

  这些在平凡工作岗位上辛勤耕耘的劳动者,以饱满的热情和高超的技能书写着美好的人生,并成为亿万劳动者学习的榜样。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二一一厂特种熔融焊接工、高级技师高凤林,是一位给火箭安“心”的人。

  30多年来,他先后参与北斗导航、嫦娥探月、载人航天等国家重点工程以及长征五号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研制,多次攻克发动机喷管焊接技术世界级难关,在一系列高新武器和“杀手锏”武器的研制生产中保证了重点型号的顺利推进,还出色完成亚洲最大的全箭振动试验塔的焊接攻关……

  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车辆钳工、高级技师宁允展,则是国内第一位从事高铁转向架“定位臂”研磨的工人,也是这道工序最高技能的代表。

  转向架是高速动车组关键技术之一,其“定位臂”是关键中的关键。他的工作就是确保定位臂和轮对节点有75%以上的接触面间隙小于0.05毫米,否则会直接影响行车安全,而这只是一根发丝的直径。

  宁允展发明出风动砂轮纯手工研磨操作法,将研磨效率提高了1倍多,接触面的贴合率也从原来的75%提高到了90%以上。

  像宁允展这样把技术做到极致的,还有中航工业集团沈阳飞机制造厂的80后钳工方文墨。作为集团最年轻的高级技师,他能手工加工只有头发丝二十五分之一粗细的高难度零件,这是许多数控机床也达不到的精度,方文墨因此成为国产新型隐形战机和航母舰载机的幕后功臣之一。

  “大国工匠”们除了为“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把自己的技能发挥到极致,也为“海里游的”默默付出了聪明才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702所水下工程研究开发部职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席装配钳工技师顾秋亮就是一位典型代表。10多年来,顾秋亮带领全组成员保质保量完成了蛟龙号总装集成、数十次水池试验和海试过程中的蛟龙号部件拆装与维护。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对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高级技师胡双钱来说,坚守质量已是融入血液的习惯。他总结了一套自己的方法,“反向验证法”是他最得意的“金科玉律”。

  钳工在画线零件角度时,通常采用万能角度尺画线,如何验证画线是否正确?如果采用同样方法复查,很难找出差错。怎么办?胡双钱采用三角函数算出画线长度进行验证。结果一致,就继续实施接下去的操作,结果不相符,就说明有问题。这样做无异于在这个基础环节做了双倍工作量,但却为保证加工的准确和质量、减少报废打下了基础。

  “大国工匠”们不仅能打造出尖端技术,也体现在传统文化传承上。被称为“捞纸匠”的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周东红就是其中一位。

  宣纸生产中,捞纸是最重要的工序,技术含量极高,每刀纸(100张)的重量误差仅为±2克,并要求无瑕疵。将宣纸的厚薄掌握得如此精到,需要极其深厚的眼力和扎实的基本功。

  周东红保持着一个令人敬佩的记录——30年来保持着成品率100%的突出记录,超出国家标准8个百分点。经他捞制的各种纪念宣以及定制的特殊规格品种宣纸,一经投放市场就受到广泛好评,有的甚至一度脱销。

  管延安,作为一名“超级工程”中的普通工人,同样是把自己的技能发挥到了极致。港珠澳大桥是粤港澳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其中岛隧工程是大桥的控制性工程,也是目前世界上在建的最长公路沉管隧道。

  管延安是这项工程Ⅴ工区航修队的钳工,负责沉管舾装和管内压载水系统安装等相关作业。经他安装的沉管设备,已成功完成18次海底隧道对接任务,无一次出现问题。

  薪火相传,下自成蹊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内蒙古一机集团焊工高级技师卢仁峰,曾经的一次意外导致他左手几乎丧失劳动能力。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练就一手绝技,掌握了单手进行焊条电弧焊、氩弧焊等十几种焊接方法。

  如今,这位“独臂焊侠”把更多心血花在带徒弟和团队建设上。他带出的50多名徒弟,个个都是技术骨干。

  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的高级技师耿家盛,也是这样一位无私传递自己技能的楷模。作为“车工大师”,他专接形状刁钻古怪的零件加工,经常同时手工操作三台车床,还能用CAD软件绘图,根据图纸编制科学高效的加工工艺。

  “师带徒”至今仍然是昆明重工最常用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以耿家盛为主导的名匠工作室的重点任务。2010年以来,在耿家盛的带领下,工作室先后与50余青年名职工签订了“师带徒”协议,仅耿家盛自己就每年平均带徒7人以上。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的女技师潘玉华被称为“军工绣娘”。20年来她手工焊接过我国新一代预警机中最精密的部分器件,也曾在一块一元硬币大的电子板上焊接1144根细小的铅柱,这手绝活儿为我国的卫星研发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厂里,潘玉华是技术水平最高的师傅,也是最严苛的师傅。因为20年前她刚入厂时,师傅就是这样要求她的。如今,在潘玉华的感染和带动下,徒弟徐小娟刻苦钻研,曾在全国技术大赛中获得第三名。

  这些“最美职工”对技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职业精神,成为推动我国成为制造业强国的中坚力量。

  文/新华社记者 董 峻 (据新华社北京4月28日电)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