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对“债务污染”的三重批判

  • 发布时间:2016-04-27 00:30:44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胡艳丽  责任编辑:罗伯特

  如果说以伯南克为代表的“直升机撒钱”印钞派是造成高通胀的魔鬼,那么在英国作家阿代尔·特纳看来,银行家通过无限信贷创造货币,通过债务污染酿成经济失重,则是比魔鬼更可怕的魔头,是导致现代经济社会失重的万恶之源。

  阿代尔·特纳曾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出任英国金融服务局主席,供职期间,对全球金融监管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债务和魔鬼:货币、信贷和全球金融体系重建》为其最新著作。书中,特纳深入剖析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成因,提出与近年主流金融价值观迥异的“印钞有益论”,其批判利箭直指现代金融体系,对“深化金融创新”、“全球金融一体化”等流行观点进行了抨击,并对近年中国经济运行中埋下的债务积聚隐患,提出警示。

  特纳指出,2008年金融危机前的十年,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的私人信贷都出现急剧非理性扩张,且多数国家信贷扩张快于名义GDP。债务是经济发展双刃剑,运用得当可促进经济以倍率发展,一旦过度依赖债务,企业面临的风险也将随杠杆度提高而倍数增长。

  更严重的是,现代金融体系滋生的巨额债务,并非主要用于为新资本投资提供资金,而是用于购买现存资产,其中主要是房地产,正如作者指出的“自我强化的信贷和价格泡沫与泡沫破裂的周期循环是必然结果”。金融的本质是搭建资金需求者与拥有者间的桥梁,能高效调配社会资源,助益经济社会发展。然而,金融活动一旦超出引导社会沉淀资金进入生产、建设、服务领域以及居民必要消费以外范畴,就极易产生负收益,即本书中所说的“债务污染”。

  书中,阿代尔围绕现代金融体系“债务污染”做了三重批判:

  对复杂金融创新的批判:书中指出,自由金融市场为金融体系内部的交易活动提供了私人激励,使金融交易活动规模远超其能创造的实际社会价值。金融从业人员有足够动力“发明”设计出复杂的金融产品,令“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但所谓金融创新也使金融产品更趋复杂化,看似为社会公众提供了更多投融资机会,实际上这种复杂性巧妙地将金融产品包装,让普通投资者很难看清其本来面目,从而忽略风险的存在。

  对金融过度的批判:金融机构间的频繁互动,以毫秒计的高频交易,为炒房、炒股不断融资借贷的行为……孵化出一批社会投机者。投机热钱涌动,不仅无益经济社会发展,反而加速社会财富转移,拉大贫富差距,同时也铸起环环相扣的债务链条,积聚经济崩溃风险。实体经济资金被抽离加工制造领域,虚高的房价扭取资产负债表,也扭曲社会经济发展轨迹,造成经济失重。这也是2008年金融危机肇始于金融领域,并快速从由金融领域溢出,导致全球经济衰退的成因所在。

  对金融一体化的批判:特纳对全球金融一体化表达出深深忧虑,认为这种牵一发动全身的一体化,会导致金融危机的全球性蔓延,放大金融危机的危害,而选择性建立“金融栅栏”,可降低金融体系内部风险传染效应,增强一个国家或地区金融体系的稳健性。笔者以为,全球经济合作越来越紧密,开放是大趋势,在特殊时期建立金融防火墙是必要的,但需谨慎使用。割裂与全球金融市场的联系,或许可以短期避灾,同时对经济的外向发展也会有抑制作用。在“金融主权”与“全球合作”两者间找寻一个合理的过度结合点,其难度系数相当之大。

  笔者以为,阿代尔·特纳的研究判断无疑有睿智之处,但不宜对债务、影子银行、金融创新一杆子打死。真正需要警惕和校正的是那些失去服务经济发展功能,仅为投机而生的所谓金融产品以及银行系统内部的过度拆借和交易,而不是服务中小创业者、融资者的影子银行和银行本身身段下放后的创新服务。

  付出金融成本是使经济顺利运行的代价,可一旦金融过度,超出成本收益的红线,金融这项伸得过长的工具,则需要被缩减,或者是限制使用。《债务和魔鬼》一书作者提出,在有严格限制的情况下,有必要利用货币融资支持经济增长、克服金融危机后遗症。但笔者以为,这同样危险,不论中央银行还是政府均由非理性人构成,当政府堆积的债务,民间严重的经济停滞被以救急之方“增发货币”快速消解,经济复苏后,这个好学易用的工具,则完全可能失去理性控制。

  增发货币是一种不需要税目、税基,面向全民征税的行为,不论印钞的名目如何,都难以摆脱其负面嫌疑。按特纳的想法,以货币融资代替信贷融资可以规避市场无效与失灵。不过笔者认为,这应该只是一个美妙的想法。当资金从闸口涌出,其出身就已经不再重要,带来的刺激经济发展的正面效果,同样可能被由此衍生的复杂社会问题消解。要召唤魔鬼,还需要拥有驯化魔鬼的能力。就目前全球金融治理能力而言,显然这样的预测过于乐观。

  不论以信贷拉动经济,抑或增发货币,都是牵一发动全身的系统工程,引发的后续反应持续而复杂,与其评说孰优孰劣,不如在制度层面进行更多探索。如何让政策制订者不追逐个体或部门私利,如何让金融系统在制度约束内形成行为理性,如何让金融这项为服务经济创造出来的工具回归本源、服务投资与消费,而不是成为消解公共债务,热衷数字游戏,应急救市或者进行财富挪移的工具……才是金融体系重建真正需要直面的课题。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