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台风灾民”“农田股民” 到“跨国农民”
- 发布时间:2016-04-27 00:30:44 来源:经济参考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5000亩养殖塘波光粼粼,和煦的春风轻抚这个海边小村,诉说着变迁的故事——浙江三门县海润街道涛头村的变化,似乎都和“1”有关:一场改变命运的超强台风,一次从种水稻、棉花向养青蟹的转变,如今村年产值逾1亿元,村集体收入1千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万美元。村民还首次实现了跨国养殖,将技术和产业输出到了泰国。
记者近日来到涛头村,整齐规范的养殖塘、美观舒适的花园洋房,这里已成新农村建设的样板。然而十几年前,地处花鼓漫岛的涛头村却交通不便,生活艰苦,村民以种植和滩涂淘小海鲜为生。尤其是1997年,“9711号”超强台风来袭,200多间民房倒塌,4000多亩橘园、水田被海水浸泡。专家断言,土地盐碱度高达10%以上,粮食、柑橘、棉花等作物3年内甭想有收成。
穷则思变,当时的村委会主任王书明极力主张“种改养”,发展海水养殖业。经过民意调查,最终全村373户有325户在“水产养殖”一栏里按上了鲜红的手指印。为破解市场意识欠缺、产品难销售等问题,村里又组建三门县涛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对养殖塘进行统一建设,统一品牌和销售。就是说,村民以田入股,农民变股民,涛头由此成立了浙江省第一个股田式公司。“现在农村搞的土地确权、股份农场,其实我们18年前就做了。”现任村支部书记林后宜不无自豪地说。
“三门青蟹,横行世界”,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在全村455户村民中,有80%从事养殖,15%做营销、卖饵料,5%从事相关工作,年产值超过1亿元。村里原有的2500亩养殖塘不够用了,又开发了2500亩外围塘。5000亩不够了,涛头人又到浙江沿海各地承包土地。还不过瘾,就到江苏承包了上万亩的蛏子养殖基地。涛头人的集体收入也噌噌往上涨,去年达到970多万元。村主任林小快说,1683名村民4年可领一次分红,按人头每人2.3万元。一家4口的话,就有近10万元。
但也不是没有波折。2004年,青蟹集体发病,村民损失惨重。后来原因找到了,养殖密度太高。村民们便改良技术,用蛏子、小白虾、雪蛤等与青蟹进行混养。雪蛤最贵的时候,一斤卖20元,亩产2万斤,产值达到40万元。
面朝大海,经过市场历练的涛头人眼界更加开阔——到国外去养殖。林后宜决定带头冒这个险,他在泰国当地租下了3000亩地,成立了泰国宋卡湖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涛头的养殖技术在国内都是领先的,但受气候影响,在本地每年只能养两季。国外养殖成本较低,气候条件也不错,可以尝试。”他表示。
2014年9月开始,林后宜带着6名养殖户和PH试纸等各种土壤检测工具,前后11次赴马来西亚和泰国等地考察。最终发现,泰国宋卡的土地性质、承包成本和气候条件尤其优越,而他们本土的养殖技术落后于涛头15年。2015年8月份,林后宜在宋卡承包了10亩养殖塘搞试养,发现青蟹养殖前期成活率在90%以上。
“试养成功让我信心大增。我算过一笔账,宋卡的养殖塘每亩租金只要1000多元。那里常年温度在28℃到32℃之间,没有台风,一年可以养三季。”林后宜说,综合算下来发展养殖业优势十分明显。
林后宜起初为启动资金担心。三门县委书记董服标在调研中获悉情况后,主动帮助对接,不仅提供了政策、技术支持,还帮忙引入3000万元工商资本,解了林后宜的燃眉之急。
宋卡湖水产养殖项目也得到了泰国当地政府的重视。林后宜认为:“利用泰国的气候优势,出产的青蟹可以弥补国内冬季的市场空白;凭借品质优势,青蟹还可销往新加坡等地,前景十分乐观。”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