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500元就能买到上万枚防伪标签--透视多起假冒防伪标识案的背后
- 发布时间:2016-04-26 18:41:00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罗伯特
防伪标识本是鉴别商品真伪的“试金石”,但如今却难保其自身的真实性。“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今年以来,广西、湖南、江苏、安徽、广东等地查获多起通过假冒的防伪标识,制售假货的案件,涉案金额动辄逾亿元。
据了解,一些烟酒、日化领域的名牌产品成为假冒重灾区。在一些小作坊,假冒的防伪标识可以随便印制“论斤买卖”,其中不少难辨真伪。
防伪标识随便印制“论斤买卖”,有的还开通验证电话和查询系统
广西贵港警方近期破获一起特大制售假冒注册商品“海飞丝”洗发水案件,缴获假冒洗发水15万余瓶,涉案价值达1.2亿多元。
记者在案发的仓库看到,这些假冒洗发水的蓝色瓶盖上都贴有一个圆形的防伪标识,几乎和正品包装上的一模一样,肉眼很难辨别真伪。上面写着防伪查询网站的网址和查询电话,同时还有一组14位的序列号验证码。标签上写着“纤维有凹凸感,用针可挑出”。记者扫描假冒瓶上的条形码,不仅显示出商品简介等字样,还显示了其在电商平台的销售价格,与正规渠道购买的正品洗发水扫码结果完全相同。
湖南湘潭警方最近公布了一起假冒“伟哥”类保健品特大案件,涉案金额达1.5亿元。该团伙生产“万艾可”等假药以及“虫草鹿鞭丸”等百余种有毒有害产品,通过购买假冒商标和防伪标识进行包装。
在江苏盐城市盐都区,公安机关查获一起假冒茅台等高档白酒案件。犯罪嫌疑人严某将生产的伪劣白酒,用从饭店回收的茅台、洋河蓝色经典等高档白酒的空瓶进行灌装,然后购买伪造的商标和防伪标识进行包装后高价出售。
除了上述案件,记者调查发现,今年以来,安徽、江西、广东等地也发现了多起制售假冒商品的案件,其中均涉及假冒防伪标识情节。
据一些办案人员介绍,在一些地方的乡镇,有些没有任何资质的小作坊,仅仅靠几台简陋的机器和几个工人就开工生产防伪标识。各类假冒名牌防伪标识随便印制、“论斤买卖”。
在北京郊区一处规模不大的印刷厂,记者发现,简陋的厂房里有几台设备正在印制防伪标签。这些防伪标签纸质单薄、图案模糊,但编码和查询网站一应俱全。业务员告诉记者,他们可以承接各种防伪标识生产,但需要签署一份免责协议。“我们只管生产,至于你怎么用、用到哪里与我们无关。”这位业务人员说。
中国防伪行业协会负责人介绍,当前,市面上各类假冒防伪标识的生产十分猖獗。其中,烟酒、化妆品等高利润商品是假冒防伪标识的重灾区。一些不法商家“与时俱进”,不仅申请了400、800验证电话,还建立了专门配合防伪标识查询的网络系统,有些甚至印上“中国防伪协会监制”字样。
“只要有商品用上新的防伪标识技术,很快市场上就会出现对应的假冒产品。”这位负责人说。
花500元就能买到上万枚防伪标签,全国超过5万家企业从事防伪印刷业务
记者调查发现,市面上流通的这些假冒防伪标识几乎是公开交易。在一些电商平台,只要输入“防伪标签”等关键词,便能搜索数千家卖家提供防伪标识印制服务。记者咨询的多家企业均表示,可以定制各种防伪标识,包括比较流行的“纤维防伪”“温变防伪”“滴水防伪”“微缩文字防伪”等。不少商家表示,只需花500元就能够提供上万枚定制标签。
尽管多数商家也声称,定制防伪标识需要查验企业相关资质、证照,但是,当记者表示无法提供相关材料时,多数商家表示,“没任何问题,只要资金提供到位,企业、商品名称可以随便印”。有些商家甚至现场传授造假技术:让客户将相关信息上传至由商家提供的查询网站系统中,这样,只要消费者登录网站并输入涂层里的验证码,查询的结果都会显示是真货。
据中国防伪行业协会不完全统计,目前,由质检总局颁发的防伪产品生产许可证企业数量仅为300多家。但实际上,全国有超过5万家企业从事防伪印刷业务。业内人士认为,由于防伪标识生产企业参差不齐,特别是大量存在的处于监管盲区的小作坊,很多企业都竞相压价,放弃审核资质等底线,按照客户需求随意印刷。
山东泰宝防伪技术产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田绍良表示,一方面,很多不具备资质的“小作坊”随便印制、肆意仿冒新的防伪技术;另一方面,部分具备许可资格的企业不按规范开展经营,从接单到出厂不审查客户资料、没有完整记录。这些都严重扰乱了行业秩序。“仅防伪技术侵权这一项,每年对我们企业造成的损失就达2000多万元。”田绍良说。
需填补法律漏洞 强化防伪产品“闭环监管”
防伪标识是打击和防范假冒商品的重要手段,也是构建公众对商品信心的基础保障。业内专家认为,防伪标识生产的乱象,暴露了行业监管薄弱和法律约束不足。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我国涉及防伪行业监管的有质检、工商、公安等诸多部门,而现行管理依据仅有国家质检总局2002年发布的《产品防伪监督管理办法》,而且,这一管理办法也并不具备法律强制性。
业内人士介绍,在国际上,防伪产品属于构建社会诚信体系的特种技术产品,普遍由政府严格监管。有些国家防伪技术企业仅十几家,且都由政府监管并派遣驻厂代表,对企业防伪产品生产的销售合同进行监督,既能够查询到防伪产品流向,也能够查询到企业应用的是何种防伪技术。
中国防伪行业协会秘书长殷荣伍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加强顶层设计,尽快完善相关法律规定,让防伪技术应用“有法可依”,减少监管盲区。同时,在源头上对生产企业进行“闭环监管”,进行全流程的生产和流通监控,确保防伪产品的技术和品质安全。(记者李建国、吕昂、刘硕、李斌、程群、许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