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一位水稻专家的“升级版育秧经”

  • 发布时间:2016-04-14 01:30:45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朱海洋

  2016年3月29日,对王岳钧来说,注定有着特殊的意义。这天,全国水稻育秧现场会在浙江诸暨召开,目的就是向全国推广一项新技术——“叠盘暗出苗”技术模式。站在诸暨市山下湖新桔城粮食生产功能区的智能化温室育秧中心,听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技专家啧啧称赞,王岳钧的内心无比激动,又倍感欣慰。

  王岳钧是浙江省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同时兼任省粮油技术团队专家组组长,这项技术正是由团队课题组研究完成,可以说是团队成立后最大的成果。据了解,从探索到攻克,该课题前后历时5年,于2014年正式宣告成功,为全国首创。前年,在诸暨山下湖镇成功试点;去年,向全省大面积推广;此间,又作为重大技术成果,向全国推广。可以说,每年都跨出一大步。

  在育秧中心,记者看到,一条全自动的播种流水线上,一个个育秧盘整齐排列,先装入事先准备好的基质或床土,洒上水后,把已浸种消毒的稻种播入,再用基质覆盖,形成了“2+1”的夹心模式;紧接着,育秧盘会沿着传送带,移至智能化育秧暗室里进行催芽;最后,待秧苗长到0.5-1厘米,就可以从暗室中移出,连盘带秧提供给农户,由他们在炼苗大棚或秧田完成后续育秧即可。

  “如此一来,原来需要5到6天育成一叶一心的秧苗,用‘叠盘暗出苗’这项技术,2到3天就可以转移到普通大棚进行炼苗,再过20到25天后即可进行机械插秧。”王岳钧介绍说,“一直以来,在水稻机插发展中,出苗不齐、出苗率低成了最大的技术瓶颈,带着这些疑问,我们组建了课题组。”

  据王岳钧介绍,“叠盘暗出苗”育秧模式的核心技术,正是在于通过暗化齐苗、智能温湿度调控等作业程序,一方面大大缩短育苗时间,同时将出苗率提至90%以上;另一方面,保证秧苗整齐均匀,在后期机插时可有效避免空株的出现,平均亩产比传统育秧种植提高50公斤。

  王岳钧说,“叠盘暗出苗”技术模式,也被称为“1个育秧中心+N个育秧点”的育供秧模式。首先,由专业育秧中心完成前期“叠盘出苗”,保障了育秧过程中影响产量和效益高低的关键技术的到位率,解决了一家一户育秧难的问题;同时,由于育秧点分散后,设备利用率和劳动效率都显著提高,供秧能力至少提高12倍以上,育秧总体成本可下降10%-15%。

  说起该项成果,王岳钧将其归功于产业技术团队的创建。记者了解到,以粮油技术团队为例,集结了农业厅、省农科院、中国水稻所、浙江大学等科研机构顶级专家,以及地区农科院、农技推广机构和部分种粮大户。“通过这种方式开展技术联合攻关,对促进成果转化和产业提升发展,均有着重要的意义。”

  “像我们做农技推广的,上接科研单位的最新成果,下接基层农民的实际生产需求,我们要做的就是总结、试验、示范、推广,这是一个完整的链条,永远没有终点。”王岳钧说,从大学毕业后,他一直从事农技推广工作,最专注的就是水稻,“一定要深入基层,走到农户中去,才能发现问题,这样科技才能更好地为生产服务。”

  谈到今后的科研方向,王岳钧认为要在“绿色增产”上多下功夫,而这也是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近年来春耕发生的新变化。“未来,不再是单纯以亩产论英雄,而是在高产的前提下,探索如何更加节本省工,如何更加绿色可持续发展,如何产出更加优质的产品。”

  同时,王岳钧也坦言,规模化是稳粮增产的必经之路,但如今由于土地租期短、田块分散、租金不断上涨,导致许多大户不敢投资,效益空间也被不断压缩,而破解这些瓶颈制约,需要政策的支撑。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