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旅游演艺市场发展升温 融合实践正稳步进行
- 发布时间:2016-04-13 07:2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罗伯特
通过挖掘文化特性、开发新技术和精耕产业链——
开发有味道的旅游演艺精品
作为新兴文化旅游产品,旅游演出在我国各大旅游风景区遍地开花,已经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动力。近两年来,我国旅游演艺市场的发展可以用“温和升温”四个字形容。旅游演艺市场告别了发展初期“多而散”的粗放模式,正在市场竞争中打磨精品、提升水准。其中,更有一些运作成功的案例崭露头角,譬如人们耳熟能详的“山水盛典”系列、“印象”系列、“又见”系列和“千古情”系列等。对于旅游演艺这类跨界新兴业态来说,融合的实践正在稳步进行。
文化味来自乡里民间
“离子离乡,心不离土。”乡谣在耳畔慢慢响起,勾起出门在外的游子心底那份对故土的思念。3月的江西婺源,下着绵绵细雨,人们被山水实景演出《梦里老家》的现场散发出的水墨江南风景吸引,被难分难舍的人文亲情所感动,沉浸在一场以“婺女”传说为开头的演出中。
“用最朴素的文化和生活素材,激起观众内心深处对人生的感受,恰恰就是旅游演艺的魅力之处。”《梦里老家》项目的负责人赵长军告诉记者。为了让演出更有文化味道,成为融艺术性、民族性于一体的视觉盛宴,演出主办方依托婺源自然山水环境的独特优势,围绕婺源的四季景色变化进行主题设计,并融入古徽州的商贾文化、书乡文化、茶文化、婚嫁文化、农耕文化和历史名人故事。
“从2004年中国实景演出创始人梅帅元总策划《印象·刘三姐》开始,旅游演艺产业至今已走进第12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各地投资200万元以上的旅游演艺项目已达到300个以上。”不久前,在“2016‘创意中国’高峰论坛”上,国家旅游局改革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贾云峰说。
不过,旅游演艺也经历了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意的时期,经营的现实同样拷问着行业出路。如今,旅游演艺行业力求在以传统文化为根基的基础上,找准独特的城市气质,挖掘当地的文化特性,不盲目跟风和拷贝。“文旅企业关注文化资源挖掘和内容创作,需要站在目标受众的角度,充分到位地理解文化,才能创造一批有品质的产品和作品。”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教授侯汉坡说。
新技术引领视听升级
当记者来到实景演出《印象·普陀》剧场之外,可以见到上千张随风而动的“亮片”,听到它们发出的悉悉声响,仿佛天外来音一般;当实景演出《梦里老家》舞台升起的时候,眼前出现的则是一方大砚的造型,再配以灯光打上的诗句,古朴文气扑面而来;当实景神话音乐剧《嫦娥》用现代声光电技术演绎“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的经典神话时,带来不同凡响的视觉感官震撼……“利用高新技术可以大大提升文化元素与艺术表现力,也可以提升和放大对文化艺术感受的丰富、深刻和敏锐。”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教授陈少峰说。
作为创新型的旅游产品,实景演出经过多年实践,成功运用了科技手段增强现场体验感。不论是天上的皓月、繁星,还是地上的江流、山色,都可以通过技术“造”出来,并且不着痕迹地融入山水之中。此外,实景演出市场对于新技术的敏感度也较高。在宋城《吴越千古情》中,曾尝试将真山真水的秀丽美景搬入剧院内,以全景环绕演出的方式让观众身临其境地体验感受4D室内实景演出。而《禅宗少林·音乐大典》项目也计划在2016年进行升级,不但能将演出背后的相关背景知识传递到观众手机上,还将通过虚拟现实VR技术为观众呈现肉眼看不到的影像。
产业链需精耕细作
“实景演出的产业链很长,一台叫好又叫座的演出可以撬动当地旅游的食、住、行、游、娱、购等6个方面的产业。”中国旅游演艺联盟理事长、承德鼎盛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总裁梅洪说。游人来景点游玩可以通过观看演出,领略当地特有的文化底蕴和风土人情。在浓郁的文化氛围里,游人静心品味、流连忘返,无形中增加旅游时间,文化体验的层次也变得愈益丰富起来。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实景演出项目要想增加收入,需依托成熟景区带来稳定的游客量,因此实景演出与主景区之间的地理间隔和相互之间的交通条件会对演出收入带来较大影响。如今,许多演出项目已采取和旅行社、旅游机构协同合作的方式。“由于季节的局限,北方的实景演出还无法与南方相抗衡。”梅洪说。根据多年来的实操经验,他更强调项目的可持续性,“一个成功的旅游演艺作品须要具备3个要素:首先是好看和接地气,其次是观演形态要有创意,最后是其在市场上具有可持续营利能力”。
梅洪说:“实景演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还应追求自我完善。与电影等其他文化产品相比,实景演出是‘活的’,是会生长的。精品是在实践中反复打磨出来的。”梅帅元也告诉记者,实景演出具有与观众互动的天然属性,“它可以根据时代的进步和观众需求不断改良,比如演出时间的长短、演员台词的变化以及情节增减等方面。通过不断完善,演出的内容和品质会越改越好,让观众越品越有味道”。(经济日报记者 金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