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这里曾是红色沃土

  • 发布时间:2016-04-12 12:30:30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进入四川东北,并创建了以通(通江)南(南江)巴(巴中)为核心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巴中市就成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和首府,素有“红军之乡”的称誉。境内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在川陕革命根据地两年多时间里,红军由入川时的1.5万人迅速壮大到8万之众。川陕苏区由通南巴发展到川、陕、甘共有两个道(相当于地市级),23个县和1个特别市,人口600万,4.2万平方公里,成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个大区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革命基础。

  中央红军主力在长征初期,由于李德、博古的错误指挥和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致使中央红军疲于行军,处境极其困难,加之国民党严密封锁,消息闭塞,处境被动。至渡过湘江时,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由出发时的8万余人已经锐减至3万余人。在这种情况下,在川陕苏区的红四方面军主动承担了为中央红军提供情报信息的任务。情报信息工作得到了地方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参与,仅巴中县就成立了200多个情报组。

  1935年3月,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军破坚阵,摧强敌,挺进川西北、强渡嘉陵江、攻克剑门关,揭开了万里长征的序幕。为了策应中央红军入川,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动员了几乎全部力量。据史料记载:川陕苏区核心区域的通南巴(包括今平昌县),当时有12万巴山儿女参加了红军,其中巴中3.2万人,通江4.8万人,南江2.2万余人。除正规武装部队外,还有儿童团、少先队、妇女独立营等地方武装组织,从人力上给予了红军极大地支持。

  在巴中市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坐落着一个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这个原叫做王坪红军烈士墓,始建于1934年,面积350亩,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大、最早的大型红军烈士陵园。而实际上,那时做出牺牲的还不止是红军战士。1935年红军撤离川陕苏区后,国民党军队和地方“还乡团”卷土重来,对凡参加过革命工作的党员、干部和群众施以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川陕苏区人民付出了巨大代价。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