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乡美名实相副
- 发布时间:2016-04-12 06:02:32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3月23日上午,春雨蒙蒙,记者来到成都市三圣花乡。淅淅沥沥的雨中,三两游人穿行在繁花似锦的农家院落之间。他们或驻足赏花,或品茶谈天,很是惬意。曾经大规模露天种植的花圃,现在已经被分散种植在农家小院内,除了郁金香、梨花等季节性花朵外,这里夏天荷花满塘,秋天菊花盛开,冬季腊梅芬芳,可谓一年四季繁花似锦。三圣花乡在“花”上做文章,走出了一条多元发展的路子。
“三圣花乡的农家乐经营者以前大部分都是种植鲜切花或者盆花,随着城乡统筹的推进,他们对产业进行了调整和升级,从鲜花种植转向花卉营销,再把鲜花基地、农家小院建成农家乐,兴起乡村旅游,村民真正富了起来。”成都市锦江区统筹局副局长李永才告诉记者。
邹相英是三圣花乡红砂村的种植专业户。1991年,21岁的邹相英一边开展小规模的花卉种植,一边大胆地从外地引进适合当地种植的鲜切花品种。2002年,她在红砂村建设了绿道景观花卉种苗基地,几年后,她开设了绿道上宴农家乐,并开始尝试在临近的城市建设鲜花种植基地。
邹相英的经历是不少三圣花乡村民的缩影。然而,当时政府引导农民调整业态,兴办农家乐之初,大部分人持观望态度。“‘政府帮我们把房子改造好了,但搞经营的桌椅板凳还要投入一两万元,我投入了就能办好农家乐吗?’这是当时大部分农民的态度。”李永才告诉记者,直至2003年,四川省首届花博会在三圣花乡举办,一周之内吸引了100万人次来到这里,带火了农家乐。“有一位农家乐老板告诉我,他在花博会期间,有一天外出买了7次菜,生意火爆到他都不敢相信。”李永才回忆。
因“花”与此地结缘的人并不止本地村民。“刚开始城里人来三圣花乡,仅仅是为了喝杯茶,赏赏花,后来越来越多有经济实力的人租下农民的房子,自己开起了农家乐。我们称之为农家乐的2.0版。后来,农家乐向艺家乐转型为3.0版。”三圣花乡景区管理局常务副局长冉卫告诉记者。
这部分有着田园情怀的人为三圣花乡传统的农家乐带来了两方面的改变。首先,他们在装修方面注入了更多的现代艺术元素。其次,他们除了支付给村民房租外,还吸收村民就近务工,增加了村民收入。“2010年以前,三圣花乡的农家乐80%是村民在经营,2010年以后,这一比例降至20%。”冉卫说。
与不少景区竞相开发游乐设施吸引游客的做法不同,三圣花乡更注重营造“文化”氛围,让前来赏花的人进得来,更留得住。“近年来,我们把区优质的文化产业资源与之相结合,推动‘农家乐’向‘艺家乐’转型升级。所谓艺家乐,就是以农用地、农宅为主要场所,以艺术家或艺术机构为主体进行经营、创作、交流展示,以文化创意活动和产品为服务手段,注重共享和参与的一种新型休闲娱乐方式。”成都市锦江区文产办同志告诉记者。
“2013年,三圣花乡浓郁的艺术氛围吸引我把清源际艺术中心开到了这里,27个工作室里每天都有不同的书画家在里面创作,餐饮、茶艺是我们的基础服务,平常我们还会搞一些学术研究、艺术展览。白天,游客在园子里赏花、吃饭,夜里大伙儿坐下来聊聊艺术,谈谈创作,十分热闹。”成都清源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海波告诉记者。刘海波所开设的艺术中心正是三圣花乡当前着力打造的“艺家乐”。据了解,在锦江区政府引导下,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艺术机构以“艺家乐”的新面貌入驻锦江区,加上当地原有农家乐的自主转型,三圣花乡“艺家乐”已有40余家。
2015年,三圣花乡花卉销售额近3亿元。三圣花乡多年来的发展从未离开过“花”,从传统的露天种植鲜花到“五朵金花”景点的打造,再到农家乐的提档升级,真正吸引人们前来的还是一年四季盛开的“鲜花”。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