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行业的公益性离不开市场
- 发布时间:2016-04-01 02:31:31 来源: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宏观视野
医疗问题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热点。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公立医院市场化操作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医改”目前进入“溺水区”。要缓和医患关系,将“医改”贯彻到底,首先就要提高医护人员的待遇,实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
现在,医疗行业可以说已经市场化了,但医生的劳动却未市场化。医生价值没有得到市场化的体现,长期以来,中国的诊疗费严重偏低,医护群体的劳动价值被严重压低。医生专业特殊,不但人命关天,学习时间与工作强度都很大,高收入是合理的。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要根据医疗的工作特点,合理提高医务人员薪酬,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不过,另一个问题,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到底该怎么实现?是通过国家提高医务人员的工资,还是把他们的劳动放到市场中去?
实际上,医院的公益性与一个国家医疗的公益性,还是有差别的,这就如同,粮食的公益性与种粮企业的公益性是不同的。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在于,一个是国家在市场上购买粮食分给国民,一个是国家直接给农民发工资,让他们种粮,然后粮食免费分给公民。
后者,其实中国也搞过,改革开放之前的医疗体系就是公益性的,效果并不好。中国之前的公益医疗体系有经济水平低下的原因,但即使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医院的公益性与效率性的矛盾,也是无法解决的难题。公益的、免费的医疗供给体制,必然充满着强制转诊、床位不足、免费指标寻租、排队、腐败等资源的匮乏与质量方面的问题。
所以,现在社会福利机制的趋势,更倾向国家在市场购买服务,以满足公众的福利需求。在国家通过市场购买医疗服务的模式中,医院、医生可以保持积极性,通过劳动在市场换取合理的报酬。国家通过给公民提供更高比例高额度的报销,来承担公民医疗费用,实质上就是代公民购买医疗服务。此次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要提高基本医疗经费,提高重病补助。
医疗市场化与政府增加医疗公共开支,健全医疗保险,为人民购买医疗服务并不矛盾。医疗行业的市场竞争,反而能提高公共开支的效率。在这一过程中,最关键之处在于消费者具有更大的选择权,而消费者的选择正是市场的基石。
当然,必须正视的是,所谓消费者在市场中的选择,并不容易实现。从中医的望闻问切、因人施治、对症下药到西医的B超、CT检查、血液检测、诊断、会诊、治疗方案选择,字面意义背后,都暗含着“信息”两个字。所以,从信息的角度来看,医生的职责就是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借助现代科技,帮助患者发掘信息、理解信息、判断信息,并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这个角度,医疗行业的本质,其实是信息服务业。
在每一桩具体的医疗服务中,医生和患者的信息都是不对称的。医生天然具有信息优势,掌握更多信息,而患者处于一个信息不透明的状态。另一方面,虽然技术不断发展,但科技水平仍有局限,因而医疗信息通常都存在模糊性,在一些前沿诊治中,更是如此。这就使得纯粹的市场化中,患者处于相当不利的地位,无法选择。所以,国家购买医疗服务的模式中,相应的监管就非常重要,而与医疗服务一样,政府很难做到专业性监管,通过市场购买监管服务,仍然是最好的办法。
为了激励这种监管,就要把监管放在公民医疗费用的对立面,也即商业医疗保险公司模式。与此同时,为了抑制商业公司减少保费支付的动机,也必须把它们放入市场竞争中,即许多商业医疗保险公司彼此竞争。这个时候,公民所需要做出的选择就变得相对简单——在保险公司多样化的激烈竞争中,选一家适合自己的保险公司即可。
(作者系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