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7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智慧养老向我们大步走来

  • 发布时间:2016-03-30 05:45:25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随着养老理念的变化和科技的发展进步,智慧养老正走进人们的生活。智慧养老目前有哪些新探索和新发现?它带给老人们及其子女怎样的便利?智慧养老产业的发展仍存在哪些问题和发展瓶颈?

  打开手机APP,工作中的子女就能第一时间了解到父母的身体状况有无异常;通过佩戴便携式定位设备,老人一旦摔倒,能立刻发起求助;当老人有任何日常生活服务需求时,不在身边的子女可通过云平台发布需求信息,由服务公司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

  线上线下联动服务

  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大栅栏地区的鹤云康美居家养老爱心服务中心,记者见到了61岁的耿淑玉。她正在测量血压、血糖、血氧等指标。自从家门口开了这个智慧养老服务中心,她每周都要来两三趟。为了跟踪她的健康状况,服务中心特别赠送给耿大妈一块智能手表,可以全天监测她的血压、心率以及日常活动状况等相关数据,还具备一键呼叫子女或者服务中心的功能。

  大栅栏地区有约15000多名老年人,已经占到该地区总人口的26%以上,智慧养老产业的发展为社区居民带来了便利。据鹤云康美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主任任桂荣介绍,该中心于今年1月正式开业,由康美药业提供技术服务支持,通过专业化的智能穿戴设备和完善的大数据收集系统建立健康档案,实现线上、线下联动的一体化智慧养老服务新模式。

  “以耿大妈佩戴的智能手表为例,老人佩戴这块手表,一旦迷路,手表提供的GPS导航服务可以让人们迅速找到老人。”康美药业证券事务代表温少生介绍说,老人有任何求救或即时性需求,可以通过按键发布请求;智能手表通过蓝牙感知传输外接医疗数据,帮助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实现远程用药等监控,实现居家老人照料和民政社区卫生服务一体化。

  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街道智慧养老创新示范基地,每天一大早,老人们三三两两汇聚而来,智能药盒、智能体检机是老人们的最爱。“我每天要吃四五种药,各种药的服用时间不同,我和老伴儿记忆力都不太好,总耽误服药。这种智能药盒可以像闹钟一样提醒我们,有了它,真是方便多了。”70多岁的王大妈说。

  智能养老概念的火爆也为不少企业带来了商机。中兴通讯集团旗下的中兴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正积极参与上海市浦东新区智慧养老平台的搭建工作。在中兴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士友看来,科技助力养老产业,创造智慧产品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还是搭建智能平台。“这套智慧养老平台系统中包含多个传感器,将它们安装在老人的卧室、洗手间、电视或冰箱旁,老人路过时系统会自动记录,通过中兴健康云平台将采集到的老人行为数据传送到儿女的手机等终端。智慧平台将医院、社区、家庭连接起来,全方位为老人提供养老、康复、吃住等综合服务。”何士友说。

  开启养老新模式

  “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是百姓最为关心的民生问题,也是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智慧养老正在探索开启这种新模式,发展智慧养老势在必行。

  所谓智慧养老,又称智能化养老,是运用智能化控制技术提供养老服务的过程。它以互联网、物联网为依托,研发面向老人、社区的物联网系统和信息平台,为老年人提供更为实时、安全、便捷、高效、低成本的智能化、物联化、互联化养老服务,使社区养老、居家养老成为可能。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15年末,60周岁及以上人口22200万人,占总人口的16.1%;65周岁及以上人口14386万人,占总人口的10.5%。

  全国老龄办原副主任、华龄智能养老产业发展中心理事长朱勇表示,预计到2053年,60周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达到35%,这就意味着,我国每3个人中就有1个老年人,占全球老年人口的1/4。与此同时,我国还面临着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劳动力急剧减少的压力。预计到2030年,我国家庭平均人数将减少为2.6人,2050年大约为2.51人。到那时,全部家庭中的约37%将为独生子女家庭,“4-2-1家庭”模式成为主流。“老龄人口将是愈来愈庞大的群体,仅仅依靠此前的养老院寄养模式,早已无法满足大多数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大力发展智慧养老产业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是面对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必然选择。”朱勇说。

  此外,目前养老市场供需不对称也是亟需发展智慧养老产业的原因之一。“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不少老年人对于家政服务、医药护理、休闲养生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然而,目前我国养老产业的供给能力严重不足,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的人力资源短缺。而且,养老服务过于依赖人工方式进行服务和管理,存在质量提升速度慢、服务效率不高、人力成本上升等问题。”在民政部信息惠民工程首席专家、北京科技大学教授王志良看来,大力发展智慧养老可以有效解决上述诸多难题,不但可以节约人力资源,减少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的压力,也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更为全面、多样化的服务,具有很大的现实作用和意义。

  “智慧养老可以有效支撑居家养老服务,在提升产业效率、降低成本方面意义重大。不仅可以延长老人居家养老时间,也便于降低家庭养老支出和政府基础设施的巨大投入。”何士友向记者举例,2.2亿老人中有约90%需居家养老。在家中养老一年,给家庭节约支出至少1万多元,并减少政府养老床位的投入,有效缓解养老金巨大缺口,提升老人的生活品质。

  刚刚起步尚待规范

  目前来看,智慧养老有力助推了我国养老服务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不少新业态开始萌芽发展。但不可忽视的是,我国智慧养老产业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依旧存在一系列挑战和发展瓶颈。

  首先,在顶层设计、制度政策支持层面有待提高。“目前我国智慧养老产业制度碎片化现象较严重,尚无统一衔接制度体系。不但缺乏顶层设计,且政出多门、标准不一,严重束缚了养老企业间的技术合作、行业市场的向外拓展。”朱勇以养老产业标准化这一项举例说,由于顶层设计、制度政策的缺失,一家企业虽然投入了近千万成本对在某医院使用的HIS系统(医疗信息系统)进行改造,不过待实际操作时却发现仍存在标准对接不协调等问题,以至于该系统无法在不同项目间有效应用。

  其次,技术层面的不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智慧养老的发展。“我国智慧养老产品‘舶来品’较多,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即便有些企业经过二次开发后将产品推送给市场,仍然也存在应用上‘水土不服’的问题。”王志良认为,此外,养老产品技术标准化的工作才刚刚开始,智慧养老在数据共享、信息互通方面的做法仍不到位;而不少企业虽然开发出了一些APP手机应用和管理服务类软件,但其内核的技术大体相同,模式同质、功能雷同,缺乏创新。

  在市场层面,目前我国智慧养老产业市场供需矛盾较为突出。何士友认为,养老服务产业链发展还不完善,处于刚刚起步阶段,造成了智慧养老平台好建,服务落地却很难,而养老服务本来利润有限,所以服务运营举步维艰。

  “一方面有效供给不足,有些企业提供的产品太‘高大上’,脱离了购买力实际,不符合老年人的现实需求;有些企业的产品没有进行市场细分,市场错位现象时有发生,对特定人群的针对性不强。”朱勇表示,另一方面,有效需求同样不足,目前老年人的实际支付能力与智能化产品的价位不符,退休人员每月基本养老金较为有限,严重影响了智慧养老产品的普及。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