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黑榜”常态化倒逼“用脚投票”
- 发布时间:2016-03-22 14:31:56 来源:齐鲁晚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记者从省食药监局了解到,这都源于我省不断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建立常态化的公开曝光机制,如今全方位的信息公开已成我省食药监管“新利器”。
本报记者 李钢 马绍栋
公开曝光常态化,倒逼市场主体不敢犯法
“一开始被曝光的企业会托各种关系来说情,后来了解到这是常态化的机制,说情的明显少了。”省食药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省建立常态化公开曝光机制,对市场主体的不合格产品、违法事实、处罚结果等负面信息,及时发布、全面公开,让违法者上“曝光台”“黑名单”,这样一来,一批批被曝光的企业由开始时的不适应到后来的逐渐明白:要想不上黑榜,必须守规矩,严格依法查找处理潜在问题和风险。“这就提高了违法成本,倒逼市场主体不敢犯法。”
“在大多数行业萎靡不振甚至亏损的情况下,食品检测行业逆势而上,甚至呈现井喷式增长,这与政府强化监管密不可分。”北京维德维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区域经理张斌告诉记者,政府的公开曝光让企业非常着急,公司的订单也随之水涨船高。与以往不同的是,客户要求的检测项目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全;原来多是一些大品牌企业,现在大批的中小食品企业也在上检测项目,而且由生产加工型企业扩展到上游的种植、养殖以及下游的终端流通、销售市场,几乎覆盖了整个食品全产业链条。
其实就食品大省山东来说,去年食药部门掀起了一拨史上空前的大规模高频次抽检和曝光,不仅龙大、波尼亚等知名龙头企业上黑榜,连流通环节的银座、大润发、沃尔玛等品牌超市也屡屡中招,政府的大规模公开曝光自然让各家食品企业压力山大。
定期公布“红黑榜”,让消费“用脚投票”
“现在曝光信息是多了,哪个合格哪个不合格都能查到,各位亲们无论买菜还是买肉都可以提前看看。”如今无论在小区的讨论群还是微信朋友圈,诸如此类推荐食药部门曝光信息、食品抽检“红黑榜”的帖子越来越多,一种来自市场消费终端的“无形之手”正在冲击着各个食品主体的生产经营。
省食药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我省研究出台了食品药品安全“黑名单”管理办法、抽检信息定期发布制度等,及时公布抽检监测、监督检查和治理整顿发现的问题,公开违法典型案件、行政处罚、产品召回、违法广告等信息,为的就是主动引导社会舆论,让消费者了解企业信息、产品信息和诚信状况,倒逼企业依法合规经营,引导消费者“用脚投票”。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全省已公开行政处罚案件16936件,省局已发布“四品一械”抽检信息通告和质量公告39期,公布不合格食品信息544批次。对于行政处罚案件,对被处罚企业名称、违法事实、涉案产品信息等在网站、主要媒体及时发布、全面公开,并在各监管部门之间、系统内部进行通报。
而对做得好的诚信企业,我省则用“红名单”进行褒奖。通过深入开展“食安山东”品牌引领行动和食品安全城市创建,及时推出放心品牌榜等,不断引导消费者选择放心品牌、好的企业和产品进行消费,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无形之手”的作用。
以公开破解监管“顽疾”,引导社会共治
监管“顽疾”,同样可以靠公开的方式进行解决。省食药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我省通过信息公开的手段,探索破解了一些监管难题。
该负责人举例说,像学生“小饭桌”监管,许多学生“小饭桌”处在居民区,条件良莠不齐,不具备发证条件,存在安全隐患,管理上涉及公安、消防、教育、住建、卫生、环保和食品药品监管等多个部门,客观存在却又难以取缔。
对此,我省采取了登记公示制度,让开办者申请登记,登记后监管部门进行现场检查和安全指导。通过登记备案的,联合教育部门进行公示公布,供学生家长选择和监督,倒逼“小饭桌”规范管理。目前,我省已登记公示小饭桌6532家(详情见:http://www.sdfda.gov.cn/art/2016/3/2/art_3542_131834.html)。
食品安全问题,需要人人参与共治,而信息公开正是调动公众参与积极性的绝佳方式。
省食药监局食品流通监管处有关负责人介绍,我省通过开展“你来点、我来检”、“你举报、我查处”、食品药品安全“金点子”征集、微信互动交流等活动,从关系公众日常饮食安全的切身领域出发,由原来的食药部门决定抽检品类变为消费者指定,这样一来,公众关注度、参与度明显提高。截至去年11月底,公众在12331的投诉举报、咨询建议量同比增长74.48%,监管部门根据投诉举报查办案件同比增长55.6%。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