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优化农业生产要素配置的“姜堰实践”

  • 发布时间:2016-03-16 04:30:57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冯茜黄熙春本报记者李文博

  2013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改革与建设首批试点落定,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拿到了改革创新的接力棒。路该怎么走,姜堰已经有了初步的想法与规划,姜堰区的主要领导均表示。

  棒入手里,如石入水中,激起浪花朵朵;鸭入春江,试水改革温度。走在姜堰区的田间地头,你会看到一座座指路牌,指向各个实验区:国美农场向东走、富有农场向南、为农中合体向西……每块地着明确的标示,每台农机具整齐地停放在仓库中。窥一斑可见全貌,姜堰区进行改革试验,能在农业部试点考核中两年都位列前茅,下的一番功夫,可想而知。

  适度规模,解决发展要素配置规模之“惑”

  在小农经济,不能为农民带来更多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农业规模经营成为一种大的趋势。然而度在哪里,量在何处?姜堰区在探索中,秉承使农业成为有前途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理念,率先试水。

  首先划定一个可比对象。外出务工农民一年可以获得4-6万元的收入,农业的亩效益在600元,要使一个家庭的种植效益能够与外出务工基本相当,种植规模要在100-300亩左右。

  确定大方向后,姜堰区开始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同时以发展家庭农场作为改革的切入口,推进土地承包确权登记颁证,把姜堰区桥头镇作为先行试点。坚持集中连片流转、集体统一发包,把好主体准入、规模适度、价格适中三关,形成适度规模经营的“桥头模式”。

  卫泽明,姜堰区桥头镇小杨村人,“种了几十年的地,现在觉得种地是个有前途的职业,好多在外务工的邻居,都羡慕我哩。”卫泽明夫妇两个在村里流转了224亩田,2013年还成立了自己的家庭农场,夫妻两个是种地好手,没事就会钻进地里,伺候庄稼,“扣除化肥农药等支出,每年能赚到16万元,我们夫妻两个现在可高兴了。”

  两年时间,全区土地规模经营面积比重达到78.2%,发展家庭农场1039个,种养大户1642个,以及合作经济组织1312个,龙头企业138家,涉及粮食、园艺、生猪、肉禽、水产等多个产业,使家庭农场为主体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基本构建。

  为了规范家庭农场的发展趋向,区政府出台了《关于鼓励发展示范性家庭农场的实施意见》在《意见》引导下,目前已创成了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8家、泰州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22家,区级示范性家庭农场17家。

  为农服务综合体,解决专业服务要素配置之“需”

  “以前种几亩、十几亩,量很小,打下来的粮食也有地方晾晒,现在流转两三百亩,一季产量就要100多吨,收获的粮食成批的送至家中,去哪里晾晒?想晚点,粮食干透再收割,怕误了下一茬;若割早了,又怕会影响这季的粮食品质。”家庭农场农场主陈连高直犯愁。

  “家里的农机具,越添越多,收割机、拖拉机、插秧机……花了几万,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机器,没有地方存放,在外面日晒雨淋,太心疼。”卫泽明说。

  副区长王萍介绍,区里为此出台《加快培育和发展村级为农服务综合体(合作社)的实施意见》,以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思路,每5000亩左右耕地为单元,划定服务片区,统一规划布点,建成集农机具存放、粮食烘干、农机植保服务、农资配供等于一体的“为农服务综合体”。

  兴泰镇为农服务综合体,是姜堰首家镇级农业综合性服务平台,镇政府出资200多万打造而成,包括农资门市、农机4S店、育秧中心、农机中心库、粮食烘干库等,而将服务内容外包给村级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专业服务公司等社会组织,实行自负盈亏。

  根据耕地面积,姜堰规划建设100个为农服务综合体,现已建成38家。据统计,2015年发放农机具购机补贴2150多万元,农机、植保专业合作社分别达276家、118家,机插秧面积占比80.2%,植保托管服务面积占比68%,农机现代化率84.8%。

  “建立为农服务综合体,既能整合资源,节省土地,又可以开展集中服务,提高效率。”姜堰区农委主任孙来扣大力支持。将粮食种植全程服务作为综合体建设目标,为农服务综合体以农机集中存放、保养维修、农机耕作收获、粮食烘干为主体,配套植保服务、农资配供、集中育供秧服务。同时,整合农业部门公益性服务,增加土地流转、农业保险、技术咨询、信息发布、订单合同等服务,为农服务综合体成为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的服务超市,里面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服务。

  金融创新,解决规模经营融资贷款之“难”

  “承包费要交了,农业机械需要更新,劳动力、农资投入也是不小的开支。”姜堰区曙光家庭农场的农场主觉得摊子大了,资金压力也增加了。

  “我们在基层调研,不少大户、合作社都反映了这个问题,缺钱用。”区委农工办主任周亚平说,对此,一方面,建立新型经营主体信息库,开发信用评价软件,形成农业、金融、市场监管、税务、司法、电力等部门联网的信息采集、资信评价系统,根据信用等级发放贷款。另一方面,丰富金融支农信贷产品种类多样化。创新贷款方式,拓展了“金阳光”家庭农场贷款、农民创业贷款等系列产品;开发土地流转经营权、大型农机具、订单、保险保单抵押贷款和保证保险贷款、富农贷、惠农贷、金农贷等金融新产品。

  拓宽金融支农渠道。推进国信区镇联保,放大“金阳光”品牌效应,新增镇级支农担保资金2600万元,“金阳光”担保公司发展到8家,为1410户小额贷款担保余额2.89亿元。组建村镇银行1家,农村小额贷款公司5家,增设农村金融便利店和自助银行8个,实现银行网点集镇全覆盖,“金阳光”支付通村村通。

  用政府担保金撬动银行贷款,也是一种有效途径。2015年5月,姜堰区委农工办、邮储银行姜堰区支行、泰州市国信担保有限公司签订了“惠农贷”三方合作协议,区委农工办以财政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创新试点项目资金200万元作为担保基金,借款人按贷款额的15%缴纳互助保证金,共同组建合作基金用于国信担保公司提供反担保,邮储银行发放总额2000万元的惠农贷款,贷款利率仅高于基准利率10%,重点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有了经营权,也就有了经营的钱。目前,区里正在开展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农民拿到经营权证后,到银行贷款会更加便捷。”姜堰区农工办工作人员林秋萍介绍。

  姜堰区通过政策扶持、引导,在贷款利率、抵押担保等方面降低门槛,将农业贷款利率控制在了人民银行同期基准利率的110-130%之间。现在全区创新金融支农产品有8个,已累计发放各类涉农贷款27.8亿元,有效缓解了新型经营主体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

  “作为国家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单位,没有现成的模板可以复制,我们也在摸着石头过河,虽已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农业改革的路还很长,我们将会继续砥砺前行。”姜堰区委常委肖延川说。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