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搞饭搞钱搞绿”添动力——代表委员谈农业“三保”目标
- 发布时间:2016-03-14 09:54:00 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 责任编辑:罗伯特
为全国人搞饭,为农村人搞钱,为城里人搞绿——“两会”期间,农业部部长韩长赋用一句“老百姓的话”,形象具体地说明了“十三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农业工作“保供给、保收入、保生态”的“三保”目标。
搞饭保供给,就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搞钱保收入,讲的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搞绿保生态,则关乎每个人的生存环境优劣。如何“搞”,才能“保”?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搞饭:不仅是总量上的,而且是结构、品质上的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已经是我们的共识。”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宁波市农科院院长马荣荣非常认可农业要搞饭的天然使命。他今年的建议正是“十三五”期间实施“藏粮于民”工程,支持研制适合新型经营主体使用的粮食贮存和加工机械,以及加强农作物新品种权的保护,从根本上巩固粮食安全。
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的“十二连增”,但同时也存在着“三量齐增”问题。有人质疑,有没有必要生产这么多粮食?对此论调,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陈章良说:“决不能因为当前产量高,就放松对粮食安全的关注。”他建议,在顶层设计上出台配套措施,巩固粮食稳产高产的好势头。
搞饭保供给,不仅是总量上的,而且是结构、品质上的。“今年,我们大幅压缩了玉米的面积,发展大豆种植,而且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发展多品种多类型的大豆产品,比如高蛋白大豆、豆浆豆、芽豆等。”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农委农技推广中心研究员谭志娟建议,在东北建立大豆种植保护基地,向市场供应更多高品质大豆。
搞钱:农业产业链上增收,农村各种资源“变现”
生产经营性收入,一直是农民钱袋子里的重头戏。通过调结构、转方式,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民不仅可以搞农业产业化链条上的钱,而且可以在农村经济各项门类里广开增收途径。
“物化的农业科技成果,决定了农民种什么、种得如何,可以大大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在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农科院院长李学林看来,农业科技创新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最好抓手,因为它“可以使最多数的农民直接获益”。
湖北恩施州,高山云雾中的绿色富硒农产品在为农民搞钱,土家族苗族的特色村寨也在为农民“变现”。全国人大代表、恩施州建始县龙坪乡店子坪村党支部书记王光国说:“城里人有钱也很难买到富硒的、天然的农产品,我们就把农产品卖出去;保护好环境,保留下我们原汁原味的土建筑,坐在房子里看得见山,坐在山上看得见房子,把城里人吸引到村寨来。”
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六次产业”,是农民增收的新增长点,也是代表委员们的关注热点。全国政协委员、隆平高科常务副董事长伍跃时建言,要让企业主动拥抱各类农民合作社,保障合作社从事第一产业的基本利润后,超额的二三产业利润共同分享,既可以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也能防范企业的经营风险。
搞绿:形成农业和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
与搞饭、搞钱的农业生产永恒主题相比,搞绿更有时代特色。在生态环境资源弥足珍贵的今天,“农业绿肺”是否健康,牵动着所有人的神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一旦破坏了,可是得不偿失。”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奉化市滕头村党委书记傅企平说,滕头村对有污染的项目实行一票否决,从源头上杜绝对农业生产环境和农民生活环境的污染。
搞绿保生态,就要减少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农业科学院院长白先进建议,加强在这方面对农民的新技术培训,如什么时候用药、用什么剂量等一些具体的问题,一定要教给农民。
“保护好洞庭湖,本来可以成为湖周边农民发展特色农业的一块宝地,可是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就会把宝地变成废地,污染后的湖区和湿地还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去管理。”全国人大代表、湘潭大学博士生导师秦希燕今年带来的建议是,加强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她看来,农业和生态环境之间可以形成良好的互动,从而让整个社会“绿”起来。
(参与采写:李飞 张丛 郭少雅 高文 李琭璐 简承渊 刘婉婷 崔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