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冰竹:抓住供给侧改革机会
- 发布时间:2016-03-04 09:29:26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党中央、国务院全面判断经济形势后选择的经济治理良方,是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的必由之路,为金融业未来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开辟了广阔空间。如何推进金融体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银行董事长闫冰竹建议:中小银行主动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金融业态发展的趋势,寻找到业务发展的平衡点、结构调整的着力点以及改革创新的动力点,加快金融高效流转、提升金融全面覆盖、强化金融精准定位、加强金融风险管理,充分释放金融活力,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华工商时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金融业与实体经济紧密相连,您对此是如何认识的,未来应如何转变各项工作重点?
闫冰竹:在金融体系层面,大力发展中小银行,是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战略创新层面,提升综合金融能力,是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有效抓手;在经营管理层面,重塑资产负债管理,是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核心课题;在未来发展层面,重视金融品牌建设,是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的应有之义。
中华工商时报:您如何看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中小银行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闫冰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是着眼长远、从深层次解决造成经济结构性问题的制度性矛盾。因此,在宏观调控思路的转变之下,未来将更加强调通过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来打造经济发展的新型驱动力,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金融服务新需求。一方面,随着居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和中产阶层的崛起,居民消费不仅会对“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需求提出更高的追求,还会向文化、教育、旅游、养生等更高层次享受需求倾斜,必将创造对消费信贷、跨境支付、信用卡等金融服务的大量需求。另一方面,随着转型升级进入关键时期,包括钢铁、煤炭、水泥在内的传统行业间的并购重组将会加快,对并购贷款、投行服务需求巨大,包括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等新兴产业持续发展,不仅创造大量的信贷需求,还对财务顾问、资产管理等金融服务提出迫切需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辟金融发展新空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更加注重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空间均衡。目前,我国中、东、西部在经济增速、产业结构、收入水平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在“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区域发展战略推动下,有望实现区域间的协调发展。这种区域布局的平衡,将会对沿线经济带来大量的消费、投资机遇,派生出大量的金融服务需求。此外,我国在交通、水利、地下管网、民生工程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有很大的投资空间,如何推动金融机构与政府间融资模式的创新,有效引入民间资本,将成为新形势下金融发展的重点工作。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金融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思想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资源配置的枢纽,金融改革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通过金融改革,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加金融供给;通过金融创新,可以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能力,推动供需达到新平衡。因此,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下,金融改革将加速向深水区迈进,包括扩大金融业开放、构建多层次金融组织体系、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等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金融优化资源配置结构。当前,我国社会融资结构仍以银行信贷这一间接融资渠道为主,融资结构的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在融资结构有待优化的情况下,需要提高金融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既要优化银行信贷结构,服务转型升级、创业创新,化解产能过剩;又要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拓宽融资渠道,提升股权融资比例,促进多层次、多元化资本市场的建立,充分发挥好资本市场对经济创新发展的促进作用。
中华工商时报:当前,各界高度关注供给侧改革问题,请问您对供给侧改革怎么认识?
闫冰竹:金融是经济运行的核心,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支撑,金融一活,则满盘皆活。同时金融体系内部也迫切需要进行一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质增效,从而实现金融供给与实体经济需求的有效匹配,具体包括四个层面:
金融体系层面,大力发展中小银行,是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整个金融体系中,中小银行的发展不足,影响了金融体系的竞争活力和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这是结构性问题在金融领域的集中体现。经过2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广大中小银行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鲇鱼效应”,激发了整个金融体系的竞争活力,成为金融竞争的推动者、金融改革的探索者、金融创新的实践者、金融安全的维护者。特别是,中小银行已成为整个金融体系的活力源泉,成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主力军。长期以来,社会普遍关注中小微企业发展难的问题,但对中小银行的作用和发展难的问题关注不足。在金融体系中,“中小银行也是中小企业”,也存在种种不平等竞争和社会歧视,特别是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将面临更为严峻考验。因此,从国家战略层面,应当把大力发展中小银行作为缓解经济下行、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来思考。
战略创新层面,提升综合金融能力,是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有效抓手。伴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必然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上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商业银行需要把握产业融合、技术升级的大趋势,从以往单一的“存贷汇”服务向综合化、全流程、一站式的综合金融服务转变。在服务手段上,要真正以客户为中心,打造多功能银行、交易型银行,实现资金链与产业链、交易链深度融合,全方位满足客户需求。在技术支撑上,要积极拥抱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带来的技术变革,探索搭建专业协同、高效联动、线上线下一体化的金融服务平台,探索全周期、全天候、全景式的智慧金融模式。在商业模式上,要创新探索“投贷联动”“债股联动”等新模式,着力解决银行服务科技型小微企业收益风险不匹配问题,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更为充沛的金融活水。
经营管理层面,重塑资产负债管理,是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核心课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反映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层面,就是要通过提升全资产经营能力,重塑资产负债表,以升级版的经营管理能力服务升级版的实体经济需求。一是要打通隔阂,形成联动。加强与银行同业、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实现信贷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等金融市场的统筹管理和集约经营,推动信贷类资产、投资类资产多元发展;与之相配套,银行内部的前中后台管理也要进一步整合调整、加强衔接、优化流程。二是要盘活存量,用好增量。要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盘活存量资产,同时加大对新兴产业、创业群体、小微企业等的支持力度,使资产配置方向与经济转型方向一致。三是要科学匹配,效率最优。加强资产负债表表内和表外的资产负债组合管理,使资产负债的来源、规模、期限、利率、币种等要素完美匹配,着力打造一张“低杠杆、轻资本、快周转、高回报”精致生动的资产负债表。
未来发展层面,重视金融品牌建设,是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的应有之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要义,在于通过创意聚集、技术升级、品质提升,打造一批深受客户信赖、市场认可、同业尊重的知名品牌和百年老店,让“中国制造”真正成为高标准、高品质的代名词。面向未来,金融领域也需要加强金融品牌建设,弘扬企业家精神,重视企业战略的延续和企业文化的传承,打造一批历经经济周期的洗礼、金融危机的考验而岿然不动、历久弥坚的金融“百年老店”。这是金融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义,同时也是推动中国从金融大国迈向金融强国,提升中国金融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的现实所需。
中华工商时报:您认为中小银行应该如何作为,创新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局?
闫冰竹:中小银行更需主动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金融业态发展的趋势,寻找到业务发展的平衡点、结构调整的着力点以及改革创新的动力点,充分释放金融活力,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突出一个“创”字,以金融高效流转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要加强中小银行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融合,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优化中小银行信用审批流程、降低金融交易成本。二是要不断推进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创新,积极探索投贷联动、投保联动等业务模式创新,通过运用不同产品组合、业务模式满足不同发展阶段、行业性质企业的创新发展需要。三是要坚决退出不符合国家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和长期亏损的产能过剩行业企业,腾挪沉淀在“僵尸企业”和低效领域的信贷资源,重点支持国家新兴产业发展。
落实一个“补”字,以金融全面覆盖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积极探索推广“银税互动”“银税保互动”“双基联动”等金融服务模式,引导金融活动流向“农区、牧区、社区”。二是积极探索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抵质押贷款模式,推动建立政府、银行、担保机构合作机制,积极争取林权、农村“两权”抵押贷款试点资格,确保实现小微、三农领域信贷投放持续增长。三是积极推动银政合作,设立银政企产业投资基金,进一步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民生、交通、水利、棚改等基础设施建设。
注重一个“实”字,以金融精准定位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要引领信贷资源逐步从一些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益的行业退出,为生物医药、云计算、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腾挪金融空间。二是要积极推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文化金融发展模式创新,以“融资+融智”“商行+投行”的差异化服务满足实体经济转型升级需求。三是要加大同证券、保险、租赁、信托、担保、基金等机构的合作力度,建立资源集成、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进一步支持小微企业创新发展。
恪守一个“严”字,以金融安全可靠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要加强全业务、全流程、全口径风险管理,全面防范表内外、流动性以及案件防控等风险。二是要强化风险前瞻性管理,加强对系统性、区域性、行业性、集群性风险防控。三是要持续夯实风险管理的技术、制度、文化三大基石,强调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全方位加大风险防控督导和不良化解力度。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