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宁:神经康复的领军人
- 发布时间:2016-03-04 04:31:33 来源: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自从20世纪最后十年被全世界推为“脑的十年”以来,神经康复学在整个神经科学和临床康复医学大发展的背景下,逐渐发展成为临床康复医学最重要的亚专业之一。在康复医学中,神经康复是涵盖功能障碍最多的专业。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巨大,各类神经性疾病和损伤的患者数量上都占世界首位,随着老龄“银发浪潮”的来袭,神经康复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将更具有现实的社会意义和巨大的社会需求。
蓝宁,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康复工程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曾先后在美国南加州大学等国际一流大学和国内清华大学任教。在功能性电刺激(FES)、神经运动控制等方面卓有建树。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他的介绍,来走近和了解这个领域。
高瞻远瞩,时刻掌握国际科技前沿动态
神经康复是指针对一类由于神经性损伤或疾病导致的功能缺失(如运动、感知、语言等)进行医学或物理治疗的干预过程,包括脑卒中、帕金森、老年失忆症等神经性疾病和脊髓损伤、脑损伤等神经性损伤。神经康复技术是帮助病人克服这些神经性疾病的重要手段。综观现有的各种治疗方法,通过药物治疗或基于干细胞的神经再生修复仍处于研究阶段,而通过如电光声磁等物理方法刺激神经系统,诱导大脑神经系统发生可塑性变化,是调节、改善或替代神经系统功能有效的工程手段,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在临床上已经获得广泛验证,具有可喜的市场前景。
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FES)是指利用微弱电流刺激神经系统,重建机体活动功能的技术。它对脊髓损伤、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残障治疗前景很好。蓝宁教授是中国FES技术的开拓者,早在1995年就与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合作,开始FES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我国康复医学起步晚,发展快,功能性电刺激的研究和应用在偏瘫、截瘫和神经损伤的治疗上有着广阔的前景。FES应用于手和上肢功能的重建已从实验室研究时期进入临床应用阶段,并且具有可喜的市场前景。国外的研究机构相继推出了各自的商品化系统,使FES应用于临床呈现出令人鼓舞的趋势。在国内,蓝宁教授团队正在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合作,进行FES上肢和手功能重建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有望尽快推向临床应用。可以预见,FES作为康复工程的一项重要技术在未来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坚持创新,保持领先,不断奋进
创新源自于对本领域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缺乏的深入了解。由于植入式FES系统的技术复杂性和费用高昂等弊端尚未克服,在临床应用中往往受到限制。蓝宁教授团队另劈蹊径,利用非植入的表面电刺激,通过分布式的系统设计和仿生神经控制方法,将能大大提高FES康复治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从而使在临床中大面积推广FE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成为可能。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工交叉重点项目的资助下,该项目已进入临床试验的中试阶段和产业化的初期阶段。这项研究成果,将为FES技术在临床上对脑卒中偏瘫的神经康复打开一片新天地,具有颠覆性的里程碑意义。
康复工程中的神经康复学科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医学前沿学科,可以显著改善残疾患者的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基础研究是保持领先的前提,围绕这个学科,蓝宁教授团队在基础研究方面建立了创新的神经运动控制计算模型,并应用于神经运动控制的机理研究中;开发了基于肢域网的分布式电刺激系统,提出了基于仿生控制原理的功能性电刺激上肢运动恢复的智能控制方法;测评了前臂截肢残端的诱发指感的现象,并应用于建立非侵入式感知反馈的替代神经通路;提出了脊髓固有神经元处理和转换下行运动控制信号的神经模型及其在帕金森病震颤信号传递中的关键作用的假设。这些成果,使蓝宁教授团队处于国际前沿和国内领先的地位,而蓝宁教授本人,也被业内誉为神经康复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领军人。
凭借踏踏实实的探索与钻研,蓝宁教授在功能性电刺激(FES)、神经运动控制、人工耳蜗、神经肌骨系统建模等方面共发表文章100余篇,被评为2014年、2015年“生物医学工程”学科高被引中国学者,成为国际知名学者。担任过“IEEE Trans. Rehabilitation Engineering”等顶级国际专业杂志的助理编辑以及“IEEE EMBS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的“主轨共主席”;2012年,获得苏州共有园区生物纳米园孵化领军人才奖;目前担任 Frontiers of Computational Neuroscience 的客座副主编,主编了“Neural and Computational Modeling of Movement Control” 的研究专题。近几年,更是承担了科技部973课题、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等数项重大课题,多项成果正在得到推广应用。
沟通国际,传递理念
蓝宁教授具有超前敏锐的眼光,深知如果不掌握国际先进理念,就只能停留在自己的小圈子,要实现我国神经康复科学的长足发展,必须“走出去,请进来”。“走出去”就是积极参加国际会议和学术服务与交流;“请进来”就是邀请本领域权威的国际专家来华访问交流。1995年,蓝宁教授与国内同行们一起创立了“中国神经科学学会”下属的“神经工程专业委员会”,为中国神经工程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他认为,参加国际会议是与国际同行交流的最好机会,使我们能以国际视角去观察神经康复的发展,让我们与国外同行站在同一高度去看问题,实现彼此的沟通和学习。蓝宁教授经常说,“工作要脚踏实地,同时还要经常抬起头来看看,国外技术发展的优缺点是什么,我们的差距和优势在哪里,应该往哪个方向发展。过去十几年里,我国神经康复研究逐渐从国际研究的观望者,成为国际研究的参与者和生力军。”
当被问及我国神经康复发展存在的最大问题时,蓝宁教授认为,关键还是康复工程人才培养问题。人才是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原动力,保证人才的培养和积存,才能贯通从基础研究到技术产品开发的产学研链,才能造就一个有活力的康复技术产业。
未来神经康复技术的发展,将会让更多的残疾人和老年人获得福利。蓝宁教授对神经康复的未来充满了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