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纠正劳动力市场错配 释放人力资本红利

  • 发布时间:2016-03-03 00:29:32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徐奇渊  责任编辑:罗伯特

  ●当前的经济增速放缓与潜在增速的变化方向一致,其具有必然性。对应的政策含义是:短期宏观经济调控虽然仍要借助需求管理和周期性政策工具;但是更多的政策重心应放在供给侧。尤其是减少劳动力市场的错误匹配,促进人力资本向真实生产能力转化。

  ●目前就业在整体供、求上并不存在大的问题,甚至仍然表现出供不应求。但是劳动力的错误匹配问题十分突出。资本、劳动力由于不匹配而同时面临闲置,对潜在产出造成负面影响。

  ●服务业的发展滞后是许多问题的症结所在,因此,推动服务业的发展,许多相关的问题、矛盾将有望得到缓解甚至解决。

  从总体来看,中国在经济增速和一些产出总量指标面临一些压力,但是不少结构性指标都在改善。这既体现了现在结构调整的进展,也为我们展示了将来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在此基础上,本文从劳动力市场角度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进行了分析,着重观察了从“人口红利”转向“人力资本红利”的瓶颈;并且,结合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人力资本红利的释放渠道进行了分析。

  中国经济形势回顾:增长放缓、结构性特征突出

  1.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出现放缓态势,同时经济增长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从支出法三大需求的各自贡献来看,2015年上半年,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6%,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0%,净出口对GDP增长率的贡献为4%。与历史水平相比,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显著高于危机前以及危机后的4万亿刺激时期,是200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对GDP增长的贡献,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在投资增速下滑的背景下,消费需求对中国经济增速起到了稳定作用。

  2.从物价水平来看,在通胀率低迷的情况下,CPI和PPI的缺口也在进一步扩大。2015年上半年CPI同比通胀率降至1.4%。而从企业角度来看,PPI的同比通胀率已经持续40多个月为负值、并且低于CPI通胀率。最近的变化趋势表明,PPI和CPI通胀率的缺口还在进一步扩大,PPI通胀率尚未出现转正迹象。

  3.从产业结构来看,过剩部门在去产能,而服务业正在稳步发展。2015年1至6月,第二产业用电量增速为-0.4%,而第二产业中,主要又是重工业用电量下降,而同时,第三产业用电量同比增8.3%,这一增速比2014年同期还高。

  由此可见,用电量的下降主要发生在重工业。这表明,产能过剩部门正在去产能,而供给相对短缺的服务业部门正在获得稳定发展,实际上二、三次产业结构正在发生着积极的变化。

  4.从需求角度来看,内部需求疲弱,外部比看上去的要好。首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继续走弱,市场机构的投资意愿仍然维持疲弱。2015年1至8月,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环比、累计增速同比,总体上都呈现下降趋势。不过在所有21个行业分类中,也有一些行业的投资增速稳定甚至还出现了上升势头,而且这些行业全部几乎都集中在服务业。这些行业有:教育,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金融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其他服务业,卫生和社会工作,电力、热力、燃气及水,农、林、牧、渔业。其次,消费需求弱中趋稳。2015年以来,消费水平同比增速继续放缓,1至8月一直维持在11%以下,逼近个位数增速。不过消费需求已经呈现弱中企稳的迹象。最后,出口比看上去的稳定。根据中国海关数据,2015年1至8月中国出口累计同比增速为-1.5%,而且月度出口增速基本是逐月走弱。尤其是7月和8月,中国出口增速分别为-8.4%和-5.5%。但是我们认为,这和2014年同期的虚假贸易有关。在排除了基期的虚假贸易因素之后,实际上7月出口增速大约在0%左右,而8月增速约为2%。可见,外部需求比看上去要好得多。而且在全球贸易增速大幅下降的背景下,中国出口在全球市场中的份额是上升的。

  中国潜在增长率两种分析视角:人口红利和人力资本红利

  从人口结构来看中国潜在经济增速,有两个重要的角度:一是人口老龄化,劳动力数量下降,从而导致中国经济潜在增速的下降。二是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即人力资本的提升,这表现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增加,以及海外留学归国人员的增长。

  基于前一种劳动力人口数量变化的角度,社科院蔡昉、陆旸研究了中国的潜在增速变化,可以称之为中国经济潜在增速的悲观预期情形;也有研究者从人力资本(劳动力质量)角度研究了中国潜在增速的积极变化,可以称之为乐观情形。从事后结果来看,2011年至2015年,中国经济的实际增速全都落在了上述两种研究结果的估计区间之内。也就是说,实际增速均高于悲观情景,但也都低于乐观情景。

  悲观情景,实际上没有考虑人力资本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而乐观情景,则假设全部人力资本均能够被充分利用,并全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提高潜在产出水平。而实际发生的情况则介于两者之间,即人力资本的增长,对潜在增速有贡献;但由于人力资本转化为现实生产能力存在一定障碍,例如劳动力市场的错误匹配,导致人力资本的增长无法全部转化为生产能力。

  作为一个非常近似的参考,我们尝试计算人力资本转化成真实供给能力的比例。计算基于以下数据:两个情景对各年度潜在增速的估计,以及2011年至2014年实际增速水平。结果发现:2011年和2012年,新增人力资本分别有53%和49%转化为真实的供给能力,并提高了潜在产出的增速。但2013年、2014年这个比例仅为31%、26%,因此经济增速更接近悲观情景。这也表明在此期间,劳动力市场的错误匹配有所加剧。

  综上可以得到结论,目前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仍完全处于两种情形的潜在增速估计结果之间。当前的经济增速放缓与潜在增速的变化方向一致,其具有必然性。对应的政策含义是:短期宏观经济调控虽然仍要借助需求管理和周期性政策工具;但是更多的政策重心应放在供给侧。尤其是减少劳动力市场的错误匹配,促进人力资本向真实生产能力转化。

  劳动力市场错配的具体表现

  观察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可以发现:尽管经济增速持续放缓,但是劳动力市场的求人倍率却稳步上升,劳动力市场总体仍然供不应求。人保部的数据显示,2014年4季度城市劳动力市场总体求人倍率为1.15,达到了2001年有数据记录以来的历史最高值。这一数据也意味着,企业的用工需求有13%无法得到满足。

  但是,如果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与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的需求之间无法匹配,或者说:如果在一个劳动力市场出现职位的空缺,与此同时,在另一个劳动力市场出现失业,这就是劳动力市场的错误匹配。

  根据人保部的数据,以求职者的学历来进行划分,可以观察以下两个劳动力市场,从而分析劳动力市场的错误匹配: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求职者的劳动力市场(以下称为A市场);大学本科及大专学历求职者的劳动力市场(B市场)。

  2001年至2005年,两个市场都面临不同程度的失业,错误匹配问题并不显著;2006年至2008年,A市场的劳动力短缺在5%左右,而B市场的劳动力过剩在20%左右,劳动力市场的错误匹配逐渐严重;2009年至今,A市场的劳动力供给短缺明显加剧;2013年以来,劳动力短缺比率已上升到20%左右,而B市场仍然处于供给过剩状态,2013年的过剩比率为13%。两个市场的分化进一步扩大。

  可见,目前就业在整体供、求上并不存在大的问题,甚至仍然表现出供不应求。但是劳动力的错误匹配问题十分突出。这将在两方面带来负面影响:第一,局部劳动力市场,B市场的劳动力供给过剩较为显著,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第二,企业的职位空缺会使生产能力无法充分实现,而作为较高学历的求职者,其积累的较高人力资本也无法转化为生产能力,资本、劳动力由于不匹配而同时面临闲置,对潜在产出造成负面影响。

  产业结构调整与中国人力资本红利的释放

  为了提高潜在增速,供给侧的调整应该以劳动力、资本的优化配置为目标。为了优化劳动力配置,尤其是激活目前闲置的人力资本、释放其生产能力,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除了解决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过高搜寻成本之外,以下政策也将是有帮助的:

  其一,改善劳动力市场“制度性分割”状况。劳动力市场存在两种制度性分割的情况:就业制度分割、社会保障制度分割。具体来说,就业制度分割的情况包括:户籍制度、具有保护性的地方就业政策,从农村或西部地区向城市或东部地区转换工作面临较大的进入成本和离去成本。社会保障制度的分割包括:不同部门、行业、地区之间的社保制度存在分割。

  这两种分割,一方面通过提高大学生未来工作转化的成本,从而提高大学生就业的保留工资,即大学生心目中可以接受的最低工资;另一方面,也提高企业招聘大学生的成本,例如企业可能需要解决户口等问题。由此造成了该劳动力市场难以实现供求平衡的状况。

  其二,从产业结构层面来看,还需要鼓励和发展服务业。尤其是发展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福利、信息技术、教育、研发、创意产业、环境保护、地质勘查等行业,将有利于改善大学生的就业。而目前的情况恰恰是服务业的发展较为滞后。而服务业发展滞后在何种程度上造成了劳动力市场的错误匹配、阻碍了人力资本红利的释放。

  如果能够顺利推行上述措施,则劳动力市场的错误匹配将得到明显改善,人力资本将得到有效地激活和释放,其带来的“人力资本红利”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人口红利”下降带来的影响,并有望使得潜在增速维持在较高水平。

  更具体地,服务业当中哪些细分行业是短板?我们可以对服务业的13个主要行业进行分析。作为一个参照的基准,我们选取美国的服务业就业分布作为比较对象。对比两国服务业就业人数在13个子行业的分布比例(2011年数据),可以发现在以下行业,中国的就业人数比例明显低于美国:(1)卫生、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2)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3)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4)金融业,(5)教育业。在上述5个行业,中国的比例分别低于美国13.4个百分点、5.9个百分点、5.5个百分点、2.7个百分点和1.2个百分点。

  服务业的发展滞后是许多问题的症结所在,因此,推动服务业的发展,许多相关的问题、矛盾将有望得到缓解甚至解决。这至少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服务业本身的扩大,将创造新一轮的投资热点,在外部环境充满不确定性的情况下,这将对短期宏观经济稳定起到重要作用。第二,服务业的发展将有利于改善就业,尤其是医疗、金融、教育、技术服务等行业的发展,将有利于改善大学生的就业现状。第三,服务业通常是技术密集型或劳动密集型行业,其收入分配向人力资本或劳动力倾斜,从而可能有助于改善收入分配。第四,服务业的发展,将使目前受到抑制的消费需求得以释放,国民福利水平将获得提升。第五,服务业,即不可贸易品部门的发展,将有助于中国缓解外部失衡,并且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转移到内部市场,从而增强中国经济的自我稳定性。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经济发展研究室主任)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