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成果 如何“造血”地方经济
- 发布时间:2016-03-02 01:30:55 来源: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将新闻进行到底
“我们和温氏集团打造了享誉全国的校企协同创新模式,促使他们成为国内最大和深交所市值最大的畜牧企业。”
“我们与粤东地区的巨轮股份十多年深度合作,使其成长为国内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行业龙头和国内首家上市的轮胎模具开发制造企业。”
……
3月1日,教育部召开的“广东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布会上,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科研成果为地方经济“造血”的模式引起了广泛关注。
5个“捆绑”助力企业腾飞
对于高校科研成果如何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问题,华南农业大学校长陈晓阳一开场就介绍了他们和广东温氏集团协同创新的案例。
由7户农民集资8000元钱起步的温氏集团,现在已经发展为中国第一大畜牧业集团,在这个过程中,华南农业大学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们和温氏集团合作已有二十多年了,合作早期就以1200万入股广东温氏集团,占股6.67%,去年分红超过1个亿。”解密协同创新合作模式,陈晓阳把它归结于五个“捆绑”。
“第一个捆绑是责任捆绑,实现风险共担。不能和企业简简单单地签个协议、挂个牌子就不管了。双方必须捆绑在一起,共同担当风险。曾经有一年企业的效益不是很好,我们就没要分红;第二个捆绑是权利捆绑,实现校企共管。我们的很多老师都是集团的副总裁、研究院院长,温氏集团的效益好不好跟他们在那里工作得好不好有很大关系;第三个捆绑是利益捆绑,实现利益分享。我们很早就入股温氏集团了,是真金白银地进行利益捆绑;第四个捆绑是人才捆绑,实现人才共用。温氏的一部分技术骨干是我们学校的老师,双方共同开展科研工作;第五个捆绑是声誉捆绑,实现共荣共损。”
在广东温氏集团研究院院长吴珍芳看来,温氏今天的成绩得益于与华南农业大学的融合,包括事、人和财的融合。
瞄准产业需求 提升引领能力
在广东工业大学校长陈新看来,高校的科研要瞄准产业需求,切实解决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广东工业大学是地道‘广东仔’,生命线就是融入广东发展,我们的专业设置都是奔着这个去的”。陈新说。
广东工业大学与粤东地区的巨轮股份经过10多年的深度合作,使其成长为国内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行业龙头和国内首家上市的轮胎模具开发制造企业。
杨煜俊,广东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巨轮股份公司科技特派员。他的经历见证了10多年来,校企双方从一个2万元的横向项目合作,到如今一年超千万元的重大科技合作。
广东工业大学与巨轮股份联合开发的硫化机产品、轮胎模具高速高精度并行加工技术等多个国际领先的技术成果在企业得到应用,获得多项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省级科技重大奖项。提起双方的产学研合作,巨轮股份公司董事长吴潮忠评价道:“巨轮的发展离不开广工大。”
陈新告诉记者:“产学研合作不能满足于‘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完成一项合作只留下一个产品,那是‘打工式’的产学研。只有按平台、联盟和国际合作等长久协同方式开展,才能真正形成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企业也才能通过产学研结合,获得‘造血’功能、提升创新能力,并引导按照市场的需求向前跨进。这些平台、联盟不能够只挂‘虚牌’,要有实实在在的、好的运行机制做保障。”
近几年,广东工业大学与地方政府、产业界搭建了广州国家IC基地、东莞华南设计创新院、佛山数控装备研究院、河源协同创新研究院等多个重大协同创新平台,利用当地政府近4亿启动资金,吸引社会投资约13亿,孵化企业百余家,服务企业千余家。
据不完全统计,广东工业大学有500多名企业科技特派员长期活跃在企业一线开展技术创新服务,服务广东企业已超过5000家,解决企业技术难题上万个,有力支撑了广东企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
产学研新模式实现双方共赢
一方面是高校科研成果为企业发展“造血”,另一方面,企业的发展壮大也“反哺”了高校的发展。
陈晓阳告诉记者,他们和温氏集团的合作非常愉快,达到了互利共赢的效果。特别是从2006年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以来,在原有动科学院开展合作的基础上,信息学院、兽医学院、经管学院等加入合作,更是将双方的合作效应发挥到极致。华南农业大学与温氏的合作,推动了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四个一”工程,即一个教授团队,联一家企业,兴一个产业,富一方农民。温氏集团同样给华农的老师、研究团队不少支持,温氏集团研究院每年立项的研究经费超过1亿元,“这些钱都花在了围绕产业的研究上。”
另一方面,华南农业大学与温氏的合作,既创造了一个校企合作的良好平台,让学校的科研项目可以直接转化为生产力,还给学校的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尤其是温氏班的设立,促使学生学有所用,毕业后可直接上岗就业,免去了企业再培训的麻烦。
陈新也认为,这种校企合作从另一个方面促进了学校的发展。让学校的学科建设、科研方向更好地瞄准产业需求。“如果我们还是在围墙内玩自己的,不知道广东需要什么、如何转型,我们就会被历史和潮流所抛弃。”
——延伸阅读——
高校成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广东省教育厅新闻发言人王创介绍,据统计,各参建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共建的研究院、企业研发中心、新型研发机构、产学研基地、技术转移机构等平台近500个,其中在广州、深圳、东莞、珠海、佛山等地市合作共建了近30个新型研发机构,通过技术改造、合作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创业投资等方式,服务企业超过2000家,成为集聚创新资源的新载体、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为推动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如广东工业大学参与建设的佛山数控装备研究院瞄准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需求,围绕机器人、精密装备、3D打印等智能制造领域,进行关键技术与产品研发和企业服务,已培育孵化60多个高端创业项目,吸引社会投资资金超3亿元,注册实体38家,研发创新产品超过60项,申请专利近400件(其中,发明专利超300件),服务地方企业超500家,已实现技术服务收入超亿元。
2015年参建高校在科研平台和科研成果上再次获得重要突破。在教育部首批11个国际联合实验室中,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各获批3个;暨南大学2015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7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数居全国第7,重点项目立项数居全国第14;华南农业大学获批14个省部级科研平台,6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获得批复投资建设,项目总投资达4850万元。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级奖励10项,占全省的83%;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47项,占全省的29.4%。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