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结多年的“剪刀差”,该释然了
- 发布时间:2016-03-01 11:32:07 来源:济南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王 爽
虽然我的政治课不是体育老师而是学校数一数二的政治老师教的,但对一个名词的理解一直让我耿耿于怀,那就是“剪刀差”。不是老师教得不好,恰恰那节课因为生动形象的演示讲解,使一群韭菜、小麦傻傻分不清的高中生明白了工农业产品价值的不等价交换。老师讲那一段的时候,我不知什么原因恰好走神,事后只有死记硬背名词解释的份儿。
但这次绝不是要讲上课认真听讲的重要性。只是想说,一番农业供给侧采访让人心里踏实,虽然改革是个漫长的过程,效果也未必立竿见影,却让人看到“剪刀差”将逐步缩小直至销声匿迹的信号。
农业生产一直是经济领域那根最不敏感的神经,也是抗风险能力较弱的行业。15年前跑过几年三农,在田间地头与农民打交道多了,对农业生产有两点最突出的感受,一是盲目“跟风”,二是农产品附加值低。
农民处于农业生产的最前沿,却处在市场的最末梢。信息不对称不灵敏,每当价格反映到生产上,往往为时已晚。那时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谁家今年种了什么东西价格不错,明年我也种。滞后的信息、单打独斗的种养,使农业生产常年走不出“少了喊、多了砍”的怪圈。“蒜你狠”、“姜你军”就都是盲目“跟风”的产物。而在没有农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带动的地方,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就是传统的粗放模式,“萝卜快了不洗泥”,大的小的、好的坏的一股脑装车售卖,好东西卖不上好价格,几乎没有附加值可言。
那时候也听到过这样的故事,栖霞苹果名声在外,有一年去某地参加农业博览会后供不应求,就来我市南部山区收购了同样好品质的苹果,装在印有“栖霞”字样的果箱里出售。有“品”无“牌”,何谈效益。
也谈论过市民如何辨别农产品“品牌”的话题。都知道南部山区的蔬菜、瓜果质量好,有很多消费者当年就靠识别用南部山区特有的柳条编成的筐,来判断菜农果农是否来自南部山区。后来很多地方的农民知道了其中的奥秘,也开始从南边买柳条筐来售卖瓜果蔬菜,柳条筐慢慢也就不灵了。
从这些曾经的问题和事例看,就农业谈农业的路子走不宽。财政如何投入,政策如何引导,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如何带领农民对接市场,社会化服务怎样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如何到位、高效,怎样围绕有效供给组织生产、提高效益,从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的系列改革中都将有深度体现。
“从农业内部向外部进行结构调整,延长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融合”,“把农业增值的最大空间留在农村,把价值链的最大收益部分留给农业、农民”,在农业专家点睛式总结中,我们看到更加清晰的济南农业发展路线图。对于一个曾经错过精彩讲解、死记硬背“剪刀差”概念的学生来说,可以慢慢释然了,因为它终将成为一个遥远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