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2016年全国杂粮生产指导意见

  • 发布时间:2016-02-24 08:29:48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杂粮是种植业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替代作物,是改善膳食结构、促进营养健康的重要口粮品种,也是老少边穷地区促进扶贫开发、提高农民收益的重要经济作物。为充分发挥杂粮在“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轮作倒茬、土壤培肥等方面的优势,有效利用南方冬季光热资源,推进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依据自然生态条件和生产特点,特制定2016年全国杂粮生产指导意见。

  一、东北杂粮区

  (一)区域范围。本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包括黑龙江黑河、齐齐哈尔、绥化、牡丹江,吉林省白城、松原、敦化,辽宁朝阳、锦州、阜新和内蒙古赤峰、通辽、呼伦贝尔与兴安盟等地。

  (二)自然条件。本区地处大兴安岭东坡、小兴安岭西坡和长白山西北坡,纬度高,冬季严寒,夏季短促,无霜期最少,仅90多天,昼夜温差较大,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500毫米以上,是传统的杂粮种植区。

  (三)生产情况。本区是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生产条件良好,地势平缓,生产规模大,产量水平高,适于大型机械作业。本区为杂粮春播区,一年一熟,一般每年3月上旬开始播种,机械化生产程度较高。高粱、谷子、糜子、芸豆、绿豆、小豆曾是本区域的传统粮食作物,但由于玉米等大宗粮食作物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成为少数地区种植的搭配作物。近年来,在种植大户规模化种植推动下,谷子、高粱、大麦、糜子、芸豆、绿豆等杂粮面积呈上升趋势,机械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四)发展对策。该区地跨东北冷凉区和农牧交错区,重点是要促进玉米结构调整和满足畜牧业对优质饲料的需求。该区要积极发展杂粮生产,推进轮作倒茬,发展全程机械化生产。

  重点作物。内蒙古呼伦贝尔,黑龙江黑河、齐齐哈尔等高纬度地区,适度发展芸豆、绿豆等适于机械化作业的食用豆类,适当扩种大麦、糜子、谷子、高粱种植,建立土地种养轮作种植体系。内蒙古赤峰、通辽、兴安盟,吉林白城、松原,辽宁朝阳、阜新、锦州,充分发挥传统种植优势,适度发展谷子、高粱、糜子、绿豆、小豆等种植,适当发展适宜于机械化收获的豌豆种植。内蒙古赤峰、通辽是全国荞麦优势主产区,根据市场需求和轮作需要适度恢复荞麦生产规模。

  关键技术。示范推广种子包衣、配方施肥、糜子(谷子)精量沟播、芸豆高台大垄密植、绿豆(小豆)垄作双行精量播种、荞麦大垄双行沟播、高粱垄作密植机械化栽培和垄作轻简高效栽培等技术。

  耕作模式。主要有谷类(谷子/糜子/大麦/荞麦/高粱)—豆类(芸豆/绿豆/小豆)—马铃薯轮作,谷类—油料轮作以及深松垄作、沟垄和免耕栽培等模式。

  二、华北杂粮区

  (一)区域范围。本区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北两省和内蒙古中部,包括内蒙古锡林郭勒、乌兰察布、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巴彦淖尔等地,河北张家口、承德和山西大同、朔州、忻州、吕梁及两省太行山区。

  (二)自然条件。本区地处内蒙古高原南部、黄土高原东部,自北向南从半干旱向半湿润气候过渡。北部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土壤贫瘠,降水量300毫米以上,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繁,昼夜温差大,其中干旱、霜冻发生概率大、影响范围广、危害程度重。南部地势北高南低,海拔在800米以上,气候温凉,年降水量500~650毫米。

  (三)生产情况。本区生产条件较差,土地不平整,土层浅薄,水土流失严重。本区为杂粮春播区,一年一熟,一般每年3月中下旬开始播种,大部分作物为传统种植方式。谷子、糜子、高粱、荞麦、燕麦、绿豆、芸豆、小豆等抗旱、耐瘠薄,曾是本区的主要粮食作物,生产优势明显,呈区域性分布,但近30年来种植面积下降幅度较大。随着机械化精量播种技术、覆膜穴播技术和膜下滴灌技术推广,中小型机械化作业稳步推进。

  (四)发展对策。太行山区是玉米结构调整的重点区域,也是杂粮传统产区,要适当恢复杂粮生产,促进结构调整,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重点作物。根据无霜期长短选择适宜种植的杂粮种类和品种,适度发展谷子、糜子、荞麦、高粱、燕麦等生育期短、耐旱、耐瘠薄等杂粮种植,恢复豌豆、蚕豆、芸豆、绿豆、小豆等豆科作物种植面积。

  关键技术。示范推广种子包衣、化肥减量增效、病虫害绿色防控以及谷子轻简高效、高粱宽行高密轻简栽培、燕麦“一早三改”高产栽培等技术。

  耕作模式。主要有谷类(糜子/谷子/燕麦/荞麦)—豆类(芸豆/绿豆/小豆/豌豆)进行轮作,绿豆、小豆与玉米间作,免耕栽培、覆盖节水栽培等模式。

  三、西北杂粮区

  (一)区域范围。本区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宁夏及青海海东地区,包括陕西榆林、延安及关中渭北,宁夏固原、吴忠、中卫,甘肃武威、白银、兰州、定西、天水、平凉、庆阳、临夏和陇南,青海海东等地。

  (二)自然条件。本区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和毛乌素沙漠南缘,气候条件多样,从东南到西北,气候依次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半干旱气候和干旱气候。该区生态环境脆弱,光热条件充足,降水偏少,干旱频发。海拔1000~1500米,年气温6~14℃,年降水量300~500毫米。

  (三)生产情况。本区丘陵沟壑纵横,地面支离破碎,土壤瘠薄。本区北部为杂粮春播区,一年一熟,南部为杂粮夏播区,一年两熟,多数地区为传统种植方式,少数地区适宜小型机械化作业。糜子、荞麦、谷子、高粱、燕麦、豌豆、蚕豆、绿豆、小扁豆、草豌豆、鹰嘴豆等抗旱、耐寒、耐瘠薄,曾是本区主要粮食作物,呈区域性分布,具有生产优势,但近30年来种植面积下降幅度大。

  (四)发展对策。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中心,充分利用有限的水热资源和土地条件,发挥杂粮生产优势和市场优势,促进用地养地相结合,提高种植效益。

  重点作物。因地制宜发展糜子、荞麦、谷子、燕麦、大麦生产,扩大蚕豆、豌豆、草豌豆、小扁豆、鹰嘴豆等豆科作物种植面积。

  关键技术。示范推广种子包衣、化肥减量增效、病虫害绿色防控、旱地深松耕蓄水保墒技术,以及糜子精量穴播、荞麦抗旱沟播栽培、有机蚕豆标准化生产、豌豆抗旱节水栽培、绿豆双垄沟播覆膜栽培等技术。

  耕作模式。主要有薯类(马铃薯)—谷类(糜子/荞麦/燕麦)—豆类(豌豆/蚕豆/小扁豆/草豌豆/鹰嘴豆)轮作,谷类(糜子/荞麦/燕麦)—油料(胡麻/黄芥)—豆类(豌豆/小扁豆/草豌豆/鹰嘴豆)轮作,绿豆与棉花、玉米、谷子、枣树等进行间作,覆盖、免耕栽培等模式。

  四、青藏杂粮区(一)区域范围。本区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两省及甘肃、四川、云南部分地区,包括青海、西藏全部,甘肃甘南,四川甘孜、阿坝,云南迪庆等地区。

  (二)自然条件。本区位于青藏高原,海拔2000米以上,属于高原气候,空气干燥稀薄,太阳辐射强,日照时数长,气温低,降水少;主要农作区年日照时数2000~3000小时,年平均气温多在5℃以下,夏季平均气温8℃~18℃,无霜期100~160天,干湿季分明,年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下。

  (三)生产情况。本区土壤瘠薄,生态系统脆弱,农业生产条件差,以传统种植方式为主,适宜中小型机械化作业。本区为杂粮春播区,一年一熟,一般每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开始播种。青稞是藏族居民的主要食物,多数地区青稞种植面积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60%以上,还有少部分种植蚕豆和豌豆。

  (四)发展对策。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中心,充分利用有限的水热资源和土地条件,发挥青稞的生产优势,满足藏区粮食安全需要,推进轮作倒茬,防控病虫草害,提高种植效益。

  重点作物。本区是青稞优势产区,要稳定青稞生产,保障藏区口粮供应,适度发展豌豆、蚕豆、荞麦等其他杂粮杂豆。

  关键技术。示范推广种子包衣、化学除草、配方施肥、青稞全程机械化、偏温湿区青稞“春改冬”等技术。

  耕作模式。主要有豆(豌豆/蚕豆)—麦(青稞)—油菜轮作等模式。

  五、西南杂粮区

  (一)区域范围。本区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等省(区、市),包括云南(除迪庆)、贵州、四川(除甘孜、阿坝)、重庆全部,以及广西百色等地。

  (二)自然条件。本区属于温带和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水热条件较好,丘陵山地和高原占80%以上,海拔1000~2400米,地势起伏大,生产条件差异大。光照条件较差,北部年降水量为500~700毫米之间,南部降水量1500~1750毫米。地形复杂,岩溶发育广,石漠化严重,农业生态系统脆弱。

  (三)生产情况。本区杂粮主要有蚕豆、豌豆、芸豆、苦荞、高粱、大麦、薏苡等,以春播为主,同时兼有夏秋冬播,是当地重要的粮食作物。本区地形复杂,地势起伏大,农业立体性强,农业规模化和机械化生产程度较低。中小型机械化生产是发展方向。

  (四)发展对策。依据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和本区农业立体性强的特点,因地制宜选择杂粮种类和品种,适当增加山区和旱地的杂粮种植面积,提高杂粮的种植效益。

  重点作物。云南与四川相邻的大小凉山及贵州西北部宜发展苦荞、芸豆生产,四川与重庆北部山区宜发展蚕豆、豌豆生产,云南东南部与贵州西南部及广西西北部宜发展薏苡生产,水稻区域利用冬季休闲时间发展冬种蚕、豌豆,烟草种植区发展豌豆种植。

  关键技术。示范推广化肥减量增效、病虫害绿色防控、早秋蚕豆高效栽培、反季小粒蚕豆栽培、蚕豆稻后留茬免耕直播、豌豆早秋烟后套作、鲜食蚕豆(豌豆)高产栽培、苦荞小穴点播、苦荞精量条播高产等技术。

  耕作模式。主要有蚕豆—水稻轮作,烟草—豌豆轮作,马铃薯—荞麦轮作,豆类—荞麦轮作,蚕豆与马铃薯、小麦、大蒜、玉米等进行间作,蚕豆与烟草、玉米进行套种,硬茬直播、留茬免耕、设施栽培等模式。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