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自联动效应:让“1+1远大于2”
- 发布时间:2016-02-23 09:31:56 来源:滨海时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作为自贸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两大国家战略的叠加区域,浦东新区承担的国家战略使命和任务更加凸显。上海市委常委、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委会主任、浦东新区区委书记沈晓明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深化“双自联动”不是简单的物理联动、区域联动,而是要形成投资贸易便利与科技创新功能的深度叠加和有机融合,从而产生“1+1远大于2”的化学反应。
自去年11月《加快推进上海自贸区和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联动发展的实施方案》公布以来,10项试点事项正在稳步推进,加快推进药品上市许可人制度试点、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培育机制、张江关检联合服务中心建设等形成了突破性、阶段性成果。
积极争取开展
药品上市许可人制度
自贸区就是要建立一套与国际接轨的制度体系。作为“双自联动”重要推动的试点事项,去年以来,上海通过有关渠道,积极争取国家开展“药品上市许可人制度”改革。
记者从德国制药巨头勃林格殷格翰公司了解到,其与上海张江生物医药基地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的勃林格殷格翰中国生物制药生产基地,被选定成为国内首个开展生物制药合同生产的试点企业,并已确定首个试点产品。
一直以来,由于国内生物制药在生产技术上的高门槛,导致药物研发型企业的新药产业化程度比较低。在“双自联动”下,这一“瓶颈”得到了突破。生物制药合同生产试点的开展,可以将原本生物制药产业链中的“生产瓶颈”变成“服务平台”。
“今后,国内药物研发型企业只需专注创新药物本身的开发,而我们作为药物生产企业,则会专注商业化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从而帮助研发企业的在研新药实现产业化,并使其价值最大化。”勃林格殷格翰生物药业(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罗家立博士表示。
建立关检联合服务中心
制度创新是自贸区的核心使命,尤其是在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方面,一系列方便企业跨境研发的举措逐步落地。
“双自联动”方案提出,在张江建立关检联合服务中心,对企业进口货物如研发材料等实施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整体通关时间有望从原先的2-3天缩短为6-10小时。
据悉,目前该项目建设工作正在有序推进,机场集团已开始办理海关、国检监管场所报批手续,预计今年试运营。
自贸区管委会和浦东新区政府将进一步聚焦张江科技城建设,加快打造浦东中部创新走廊,建成具有强大原始创新能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聚全球科技创新资源,推动更多科创项目落地,着力打造创新环境开放包容、创新主体高度集聚的科技城,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持续提升浦东的科技创新能力,努力构建最高效的“双自联动”示范区域,更好、更快地推动科创中心建设。
——上海市委常委、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委会主任、浦东新区区委书记沈晓明
启动保税监管创新试点
“双自联动”是上海自贸区扩区后提升功能的关键之举,浦东正充分利用自贸区扩区的机遇,进一步降低创新门槛和成本,促进科技创新在推动区域发展上有所作为,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集成电路产业是国家重点扶持产业,也是张江高科技园区的支柱产业。但张江集成电路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个瓶颈问题,即产品增值税税负较高。为此,许多设计企业选择“研发、生产在国内,销售在境外”,这种现象严重影响国内产业的健康发展。2011年底张江启动了以设计企业为龙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保税监管试点,仅参与试点的展讯通信一家,减少资金占用数百万美元。利用自贸区扩区优势,上海市政府于2015年8月启动了集成电路全产业链保税监管创新试点工作,计划将保税政策从设计环节延伸至全产业链,进一步促进这一新兴产业的深度发展。
据悉,目前市相关部门正在积极拟定试点深化方案,将在国家相关部委支持下,率先在自贸区进行试点。摘自《浦东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