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国学进村产业兴

  • 发布时间:2016-02-22 07:30:46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邓崛峰本报记者杨娟

  “以往过年,牌桌上最为热闹,而今年,最热闹的地方要属村里的‘国学堂’。”春节期间,湖南省绥宁县武阳镇雀林村村委会主任、绥宁国学践行协会会长黄始坚告诉记者,每晚7点到8点,村民们自发到这儿来读国学经典,朗朗的读书声给这个春节增添了特别的年味儿。

  爷爷奶奶带着孙子孙女、哥哥姐姐带着弟弟妹妹诵读经典,这是记者在雀林村的国学堂里,见到的不同寻常的一幕。这一新变化源于“中华国学践行第一村”公益项目。2015年12月6日,在长沙理工大学潭州夜话国学社的指导下,该项目在雀林村落地,绥宁国学践行协会一并成立。如今,每晚诵读国学经典已成为村民们必不可少的活动。

  与国学堂的红红火火相应的是,国学产业的风生水起。原来,红薯干是当地百姓家家户户必备的美食,而制作红薯干的手艺却不是人人都会,而这恰巧是不少留守老人的“拿手好戏”。国学践行协会便以红薯干为突破口,利用村里留守老人的传统手艺,从技艺、质量和包装上狠下功夫,精心打造出一道国学食品。

  “诵读国学经典,不仅富了脑袋,还让我家的‘钱袋子’也跟着鼓了起来,带给我的是实实在在的好处。”60岁的留守老人张雪娇乐呵呵地告诉记者,就在春节前夕,经过层层筛选评定,她有幸被国学践行协会相中,成为第一批签约红薯干生产加工的合作农户。这意味着,以后她家生产的红薯干可以直接被企业收购,不需要再像往常一样提着篮子四处叫卖了。

  “扶贫先扶精气神。”绥宁国学践行协会总指导、长沙理工大学教授钟武强告诉记者,最大的愿望是能使国学下乡、农副产品进城,把国学精神渗透到国学产业,带动更多家庭,让更多村民能学以致用、学以致富。

  “家人和谐、邻里和睦。白天生产加工红薯干挣钱,晚上去国学堂读书充电,这样充实的日子,想想都幸福。”聊起2016年的生活新图景,张雪娇满脸都是期待。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