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园的生意好,多亏了互联网”
- 发布时间:2016-02-19 08:29:28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毛晓雅
2月15日,大年初八。早晨6点天还未亮,杨建立就起床了,他轻轻地抚摸了一下还在熟睡中的12岁的小儿子。随后冒着寒风来到地头,把草莓大棚的卷帘逐一掀起来,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这是他和小儿子独自在北京过的第4个春节。4年前,杨建立在北京小汤山镇土沟村承包下3个草莓大棚,每年春节正是草莓采摘旺季,杨建立和妻子约定,他留下来坚守“岗位”,妻子带着大儿子回河南老家,陪老人一起过春节。
“今年冬天太冷,前阵子雾霾又严重,元旦前后长出来的头茬草莓几乎都冻死了。春节前长出来的这茬还可以,但也不如往年结果多。由于产量少,现在采摘每斤卖到40块钱,比去年高了10多块钱。”价格虽高,却也挡不住游客的热情,杨建立说,春节期间每天都有上百游客,到初七已经卖出去近2000斤草莓。跟记者边聊着,杨建立的手机响个不停,都是前来游玩问路的,他总会热情地告诉对方:“别担心,找不到我去接你!”
杨建立的老家在河南西华县白马赵村,村里人多地少,人均只有不到1亩地,种地没有效益,十多年前,他就离开家乡,到京津地区种地。“俺们村出来打工的,80%以上都是在全国各地租地种地。”为啥坚持种地?杨建立说:“种地是咱的老本行,心里有底。一辈子都在种地,也离不开了!”
与以前在老家为了糊口种地不同,如今,杨建立和老乡们在外种地,为的是创业致富,他们虽然大都已过中年,追赶潮流却毫不含糊,学技术学经营,做起了“新农人”。
“一个大棚承包下来要2万块钱,每年从元旦到五一是采摘旺季,靠着北京这个庞大的旅游消费市场,当年就能收回成本。”杨建立说,“这几年,每个草莓大棚都能赚二三万块钱,夫妻俩辛苦点就能忙过来,比打工收入高多了。”
草莓园的生意好,多亏了互联网。团购、旅游网站、时下最热的消费指南App,杨建立一个也不放过。“现在大家出游就会上网查,偏僻的农村怎么跟大市场对接,就靠互联网。游客们大都是在网上查到找来的,‘触了网’更要做好口碑,评价不好就没人来了。”打拼多年,杨建立已经摸索出自己的道道来。
去年,杨建立拿出多年的积蓄,花了30万元在老家盖起了二层小楼,共8间房,春节前,一家三代人都搬进了新房,杨建立两口子心里别提多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