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在转型升级中赢得市场——上海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探访

  • 发布时间:2016-02-18 09:18:00  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前些年,崇明‘乌小蟹’没人要,蟹种养殖路越走越窄,多亏了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不仅拯救了崇明蟹种产业,还开启了崇明清水大闸蟹产业大门,形成了从品种培育到品牌销售的完整产业链,这个体系真是个好东西。”这是记者参观上海福岛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1500亩蟹种基地时,合作社理事长沈亚达的感慨。

  2010年,上海着力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是其中之一。记者对此进行了探访。

  有效解决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

  沈亚达1995年率先在崇明搞起了规模化蟹种养殖,五年时间便亏了100万元。

  2008年,还是在崇明岛上,沈亚达又一次出发,联合其他14位社员成立专门从事河蟹良种亲本培育、生态育苗和良种蟹种生产与推广的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先后被认定为中国优质河蟹苗种生产基地、上海市优质蟹种生产企业等。沈亚达告诉记者,这一切都因为上海市农委的一块牌子——种源综合试验站。

  “2010年我被选为首席专家之后第一时间就推荐了这个合作社,我看中的除了规模,还有规范,规范是发挥农业科技第一生产力的重要基础。”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来自上海海洋大学的王成辉教授说。

  因为规范,沈亚达和合作社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无独有偶,上海越亚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也借助上海市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的东风,完成了转型升级。

  记者了解到,合作社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瓜果生产销售,在市区还设了两个销售点。2010年合作社纳入上海市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之后,合作社才有了固定的基地,紧接着建起了工厂化育苗大棚,2013年育苗300多万株,2014年达到400万株。

  “合作社再大,没有特殊资源就不具备优势,合作社被纳入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下的技术示范点,成了上海首家西甜瓜工厂化育苗基地,这才是优势,有了这个优势,合作社才有可能不断升级。”合作社理事长应明富道出了心里话。

  上海的产业技术体系分为三个层级,分别是创新团队、综合试验站、技术示范点,而综合试验站和技术示范点的重要责任是科技成果的应用和实用技术的推广。

  “就是这一站一点,在创新团队的指导下,有效解决了科技成果应用和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最后一道坎的问题,也正是因为这一站一点,创新团队的攻关目标就不会偏离产业链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技术,资源和科技力量的整合也就能得到自上而下的支持。”上海市农委科技处副处长田吉林说。

  田吉林的话,包含了上海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组织管理、运行模式、团队建设等机制方面的大量信息。

  记者了解到,2010年启动实施的第一批水稻、绿叶菜、西甜瓜、中华绒螯蟹四个产业技术体系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由首席专家组建创新团队,团队提出五年目标并负责科技攻关指导,综合试验站负责技术示范培训,示范点负责成果转化应用。体系资金来源于支农资金,不新增财政支出。考核分体系内外两种机制,第三方协调委员会对首席专家和体系目标进行年度考核、中期考核和每五年综合考核,各体系内部首席专家对专业组组长、综合试验站站长进行考核,综合试验站站长对相关技术示范点进行考核。市农科院、海洋大学、市农技中心、市动物疫病控制中心等作为体系依托单位。

  记者发现,不破而立积聚产业技术力量和资源,并通过技术示范点这个层级,弥补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最后一公里、最后一道坎的缺憾,是上海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智慧所在。

  那么,不破而立的顶层设计,是否真的能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最后一道坎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范红伟是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的首席专家,对于这个问题,他从上海这些年西甜瓜产业发展角度作了分析。

  他说,体系的服务对象是西甜瓜全产业,目标是产业从优质种源到品牌销售的全盘技术突破,落脚点只能是生产营销过程。

  因此,制定目标时不得不强调系统化的问题,以往立项不够系统、环节创新对产业发展贡献不大的弊端自然少了,薄弱环节、短板才有机会增强、补长。

  上海市农委副主任殷欧对都市农业大发展过程中科技与产业脱节问题的认识,他对科技在上海整建制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用入木三分来形容实不为过。

  “上海现代农业的追求,一定是通过提高产出率、劳动生产率、效益实现农业附加值,因此,科技的落脚点必定是产业的全过程,通过优化体系的整体作用和协调作用,打通重点环节的关键技术瓶颈。五年下来,体系的效果还是不错的,2013年增加了生猪、果业、虾类3个产业技术体系,不久产业技术体系将扩大到10个,这是很好的证明。”殷欧说。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护航上海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农民职业化是上海城乡一体化的核心,上海明确了抓“三大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思路,通过突破绿色农业、品牌农业、智慧农业,赶上世界农业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水平。上海农民的职业化则始终以荷兰、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为榜样,目标直指2020年家庭农场主的平均收入赶上日本农场主水平。上海的农业,上海的农民,不是面向大陆,而是面向大海。

  面向大海的上海农业,肩负大都市农产品供给生态保障的使命,唯有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产业功能、生态功能和服务功能,因此,传承是基础,构建问题导向的创新机制是出路,被誉为“上海模式”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是否能为此保驾护航?

  去年杨凌农高会,记者在琳琅满目的高新技术展中发现,上海展团七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别出心裁,又别具一格。

  “我们试图以这样的方式传递农业科技创新的上海理念,五年成果证明,体系创新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最大动力。”上海市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丰东升说。

  记者通过丰东升了解到,四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结出的不仅仅是优质产品的果,还结出了良种良法配套、机械化、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和品牌化生产等技术集成应用成果。

  培育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9个,其中“浦优22”“早丰优69”等新品种亩产超过了800公斤,稻田农药用量比体系实施前减少了近10%,水稻穴直播技术今年将覆盖全上海。

  选育了耐热、耐寒的青菜品种10个,在全国同类市场占有率达到了50%以上,极端天气下绿叶菜产量较现有水平提高30%。

  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成功培育了上海第二个具有全部上海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级水产新品种中华绒螯蟹“江海21”,上海本土生产的大规格河蟹连年获奖,2014年全国河蟹大赛中更是获得了金蟹奖、最佳口感奖和最佳种质奖“大满贯”。

  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则以“优质、特色和抗病”为目标,共育成了8个适宜于上海地区春季大棚栽培的中小果型优质特色西瓜、大棚特早熟栽培的甜瓜和夏秋季大棚栽培的优质、抗病西瓜甜瓜新品种。

  记者一直关注着上海农业产业的发展,近两年来,上海农业的表现确实亮眼,2014年,上海本地大闸蟹获得国家级大满贯奖,2015年,“东滩绿港”牌“南粳46”大米在第十五届全国稻米产业大会上获得第一名,今年年初,首个在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挂牌的“华蜜0526”哈密瓜新品种最后以90.6万元的交易价正式转让品种权,这些,为上海农业赢得了尊重,而这些成果,都是体系创新团队的智慧结晶。

  “农业面临转型升级的重大挑战,如果不坚持以产业为主线、以农产品为单元,如果不从下到上找准产业的主要矛盾,没有以此开展相关研究试验、示范推广,上海农业要赢得如此尊重,很难。”市农委科技处处长钟绍萍说,“农民增收面临资源和市场的严重挑战,如果技术不能为产业新型主体和职业农民带来附加值,农业科技人员要赢得尊重,很难。”

  确实,耕地面积只有200万亩的上海之所以至今仍被冠以中国现代农业排头兵的称号,靠的是先行一步的优势,靠的是上海农业科技对中国农业持续不断的贡献,在中国农业转型升级面临压力考验的形势下,上海如果不能在农业科技创新中昂首向前,如果上海农民不能率先成为有尊严过上体面生活的职业农民,上海农业必将与排头兵无缘。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