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7日 星期二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村里的苞米“唠嗑会”

  • 发布时间:2016-02-17 08:29:51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刘伟

  春节前后,东北平原的农村白雪皑皑,粮食已归仓,打工农民也都回乡了,虽然天气寒冷,这却是村里人最多、最热闹的时节。寻着农舍的炊烟,记者来到黑龙江省望奎县莲花镇厢黄前二村。

  这个村现在住了450多户、1400多口人,农民收入只有两项:外出打工和种地。水田只有300亩,玉米的面积超过了95%。

  记者请村党支部书记张彦军找来几位村民聊聊一年的收入,虽然该村农民收入中种地只占3000元,务工收入9000元,可村民们打开话匣子说的全是玉米,当地都叫大苞米。

  农民们对大苞米的关注源于价格下跌,村民告诉记者,他们的玉米今年的价格一直在6毛5左右,比上年掉了1毛钱左右。村里有6000多亩的流转土地,但最大的种田户也只有300亩,土地集中度很低。因玉米价格影响全村少收入了260多万,摊到各户并不明显。

  村民们说,去年种地的实际收入并没有减少,原因是玉米收成特别好,垧产都在2.3万斤左右,增产了10%以上,正好抵消了降价部分,但来年就不保证了。

  厢黄前二村种玉米有经验有规模,面对市场却无能为力。经过一番争吵,农民开始统一思路研究来年的生产。张彦军说,想在玉米上挣钱必须提高品质、增加产量,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应该集中土地,成立农机合作社。有了农机合作社,实行大机械作业能将产量增加10%;合作社实行标准化种植,合理安排种植品种能提高玉米品质;另外,合作社统一卖粮还能绕过粮贩子卖上好价钱。村民在这个问题上形成了共识,决定由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沟通上级支持成立农机合作社,动员大家集中土地入社。

  村民还对村前的一条乌龙沟提出了改造想法,通过治理这条沟能改善出1500亩水田,效益明显。村民们让村班子研究向上争取项目,如果不行就引进社会资本,旱改水必须马上落实。

  东北农民天性乐观,找到了应对玉米市场变化的招术后,牢骚声没有了,他们又为新的一年忙碌开了。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