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7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37年南繁基地过大年

  • 发布时间:2016-02-08 09:29:32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江娜文/图

  “这是我在海南过的第37个春节,今年一起过年的,除了我们江苏各科研单位、企业的育种人,还第一次有来自中央新闻单位的记者。”2月7日农历除夕,本报记者走进位于海南三亚的江苏省南繁中心,与春节期间驻守南繁的育种人吃团圆年饭,谈新春愿景。

  老陈名叫陈长礼,是江苏省南繁中心主任,江苏淮安人,已经扎根南繁37年,脸晒得跟当地人一样黝黑。37年来,不但每年春节回不去,就连两个儿子结婚也都没参加过;37年来,从单打独斗地跟农民租块地制种,到建成1700亩的南繁基地,为江苏全省的南繁工作者统一提供科研住宿、固定用地等服务,老陈是南繁事业发展鲜活的见证者和执着的守望者。

  “我1978年来的时候,从淮安到三亚用了7天时间,汽车、火车、轮船换着坐。”老陈告诉记者:“那时候就住在地头,砍棵树支个棚子住,最怕半夜有蛇和老鼠。烧饭的柴都要自己上山去砍,有时候砍柴都得去好几天。”就这样的条件,一住就是半年。

  老陈吃过的苦,新一代的南繁人已经不必重复了。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科研究所的王闯,去年刚毕业,今年是第一年到南繁基地,虽然离家已经3个月,但是在这里,科研用地是省里统一提供的基地,吃住都在省南繁中心,遇到什么难事南繁中心还能协调帮忙,很方便。

  “南繁在育种中贡献巨大,我们省近90%的水稻、棉花、玉米品种来自南繁成果转化,省农委对南繁工作非常重视,我们从1991年就建立了省级南繁中心,直接为省内科研育种单位、企业提供南繁服务。”2月7日下午,老陈带记者参观1700亩的新旧两个基地,玉米、水稻、西瓜地里套着袋的、插着标牌的,还有科研人员仍然在地里忙碌。“老基地有470亩,但是这几年不够用了,去年我们又统一去谈,从两个村流转了1148亩地作为新基地。有了基地,育种单位就不用一家一家自己找农民去租地了。”

  作为一个有37年南繁经历的老南繁人,老陈最知道的是南繁人的艰苦与孤独。“背井离乡、孤身一人在这里,一待就是好几个月,越到过年过节越想家。”老陈说。对此,江苏省沿江地区农科所玉米室副主任陈国清深有感触:“有一年也是在这里过年,春晚有个歌叫《常回家看看》,听着听着我们几个人都忍不住了。”所以老陈连续20多年除夕都组织驻守南繁的江苏育种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科学家,也有田间管理工人,像家人一样坐在一起共庆新年。“大家一块吃团年饭,能感受到一点家的温暖。”

  2016年老陈最大的愿望是新基地的建设用地指标能批下来:“农机要存放、晒种要晒场、科研人员要住宿,这些都需要建设用地。可是我们的新基地没有划进国家规划的保护区,很多政策享受不到。”

  老陈所说的国家规划是去年刚刚印发的《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海南)建设规划(2015-2025)》,专门划定了26.8万亩适宜南繁科研育种的区域,实行用途管制。不过,因为江苏省工作超前,规划出来时,新基地1148亩土地流转已经谈好了,仅隔着一条高速公路没有进入保护区,这成了老陈最大的心病。他希望新基地能够得到更有力的政策支持,他们也能够藉此为我国种业作出更大贡献。

  南繁基地迎来送往着候鸟一样的育种人,也驻守着像老陈这样扎根37年的南繁人,一年又一年,坚持和守望着。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