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帕金森患病原理的神秘面纱
- 发布时间:2016-01-30 03:07:36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导言:帕金森氏症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常见于老年人。在全球400万患者中,我国患者占据一半。它不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令患者在精神上饱受折磨。除了昂贵的进口药费之外,患者手脚异动、生活无法自理,一人患病牵连全家。
生活中,不难见到有些人不自觉地摇头晃脑,手脚颤抖,在家人扶助下迈着小碎步,随时可能跌到……这些表现都是帕金森的症状。“当发现一个人患有帕金森时,保守估计,他区域的神经元损失量会达到50%以上。我们一是希望通过研究找到预警机制,早发现、早治疗;二是希望可以找到一种保护的药物。”第四军医大学神经外科副主任杨倩教授说。
从临床医生到从事科研,杨倩见过太多被帕金森病折磨的患者,立志在攻克这一顽症的科研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帕金森氏症是怎么发生的?为何只在部分老人身上发作?杨倩向《经济日报》记者介绍,“现在,我们认为帕金森病是多因素导致的”。帕金森病分两种,一种是家族性的,病因很明确,就是基因突变;另一种是散发性的,占患者的90%至95%,病因至今仍不清楚,衰老可能是主要因素。在衰老基础上多因素的累积效应,如遗传、环境等,也是很重要的诱发因素。“多因素累积到一起,突破阈值,就会发病。”杨倩说。
帕金森在发病初期,只导致脑功能部分区域选择性受损。对此,杨倩表示,“人脑的复杂性远超出我们当前的认识能力。目前,由于我们没有弄清相关发病机理,使得阻断该疾病的药物研发都失败了”。
“我就是想知道,这些都是为什么?怎么解决?”杨倩说。带着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劲头,2009年,杨倩在权威学术期刊《科学》上发表文章,阐述了蛋白异常积聚可诱发“多巴胺能神经元”死亡,这是全球首次从自噬角度揭示帕金森氏症的发病过程。
杨倩说:“我们的研究主要是解答为什么脑细胞会选择性死亡。神经元的特点是不能再生,这成为神经系统疾病非常难攻克的一点。所谓自噬,就是实现人体细胞自身的代谢需要和某些细胞器更新的一个过程。”她继续解释说:“在这个不可逆的过程中,蛋白如果异常积聚,将会导致大脑中关键神经递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死亡,从而致使帕金森氏症病发。”她的这项重要发现,为发病原理尚不明确的帕金森氏症提供了全新的科研视角和理论基础,有可能成为治疗该症的新药靶点。
杨倩的研究成果能为帕金森新药的研制提供什么帮助?目前,针对这种病的药物处于怎样的水平?面对记者的问题,杨倩表示,“我们的理论研究主要是提供治疗的潜在靶点。以靶点为对象,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筛选,希望找出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我们也希望通过研究发现疾病早期的分子标记物,使得疾病能够早发现、早治疗,同时提供一些筛查预警因素,协助预防工作”。
据介绍,目前治疗帕金森的药物主要是补充剂,长期用药可能出现一系列副作用,或者失效。还有一种途径是植入脑起搏器。脑起搏器植入到关键区域后,可以通过电流控制,缓解症状。帕金森病的治疗首先选用药物,药物失效后,可以考虑放置脑起搏器。但疾病本身的病理变化仍在进展,会逐渐扩散到大脑的其他部位。
杨倩自幼励志要成为一名医生。从大学填报医学院到担任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的学术带头人,她从未停止在医学领域前进的脚步。日前,杨倩获得第十二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评委会给出的评语是:破解神经元死亡的密码,发现帕金森患病原理,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全新的理论基础。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