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3月28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数读车市2015:豪华品牌销售大增 召回数量创历史新高

  • 发布时间:2016-01-25 10:36:13  来源:新华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全年汽车销售2459.76万辆,增4.68%

  回望2015年,中国汽车市场再次创造了纪录,全年产销再破新高,生产2450.33万辆,销售2459.7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25%和4.68%。自主品牌企业凭借SUV和新能源两大撒手锏,成功在去年获得佳绩,不但市场占有率超过四成,还迫使合资品牌不得不压低价格以夺回市场份额,由此掀起了一场热闹的合资品牌官降戏码。最终,合资品牌也没能扳回劣势,去年大多数合资企业未完成销售目标。不过同时,豪华品牌却在去年全面开花,其增长速度令一般合资品牌难以望其项背。

  多数自主车企超额完成任务

  去年自主品牌的销量表现格外突出,中汽协统计分析,2015年中国品牌乘用车共销售873.76万辆,同比增长15.27%,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1.32%,占有率比上年提升2.86个百分点。

  从单个企业来看,多数自主车企都实现了年初制定的销售目标,长安汽车更是超越众多合资品牌,在2015年产销双双实现突破100万辆,在乘用车销量排名中位列第五,而年初长安为自己设定的销售目标为75万辆。在SUV和新能源汽车两个细分市场的发力,让长安超额完成了销售任务。

  与长安一样在去年取得好成绩的还有长城,2015年哈弗SUV累计销售66万辆,同比增长54%,去年长城的总销售目标为85万辆,到年终顺利完成,成绩为85.27万辆,而这个数据在乘用车市场中排名第九。

  此外,吉利、奇瑞、江淮等自主品牌也表现颇佳:吉利销量近51万辆,早早就完成了45万辆的销售目标;奇瑞战略转型效果显现,去年销售目标为40万辆,实际完成了48万辆;江淮去年也以35.19万辆的成绩超越了年初制定的30万辆的销售目标。

  虽然放眼望去,自主品牌去年形势一片大好,但仍有企业未能完成自己的任务。上汽乘用车2015年仅销售17万辆,仅完成其24万辆销售目标的70.83%。

  合资企业遭遇销售滑铁卢

  自主品牌销量的迅速增长,抢占了合资品牌的市场份额,而同时面对豪华品牌的价格下探,合资品牌在去年多半未能实现年初的预定目标,尤其是德系、美系和韩系品牌,普遍完成度在80%-90%之间,而日系品牌却因为年初的谨慎,绝大多数都完成了销售目标。

  上汽大众去年成为销量第一的品牌,全年销量为181.2万辆,虽然排名第一,却也未完成190万辆的销售目标,但完成度依然最高,为95.37%。上汽通用去年的销售目标同样是190万辆,别克、雪佛兰和凯迪拉克三大品牌拼搏一整年,最终获得175.2万辆的成绩,完成了92.21%的销售任务。北京现代的完成度也超过了90%,年终盘点下来总销量为106万辆,距离116万辆的目标仅差10万辆。

  长安福特、神龙汽车和东风悦达起亚在2015年的销售成绩可以说有“80分”,这三家车企的销量完成度都在80%多一些。其中神龙汽车销量70.5万辆,与销售目标相差近10万辆,完成度为88.13%;长安福特年初制定的目标较高,为100万辆,而实际完成了83.64万辆,完成度为83.64%;东风悦达起亚的完成度更低,去年销售61.6万辆,仅完成75万辆销售目标的82.13%。

  合资品牌中销量完成度最好的企业多数为日系品牌,这些企业在2015年年初表现得非常谨慎,制定的销售目标相对合理。如东风日产为自己的2015定下的目标为100万辆,最终以100.1万辆的成绩恰好碰线;一汽丰田的销售目标为61万辆,实际完成61.8万辆,广汽丰田目标为40万辆,实际完成40.9万辆。从这些数字上不难看出,日系企业在年初制定目标时对市场的预测非常准确。

  不过,日系车企中也有预测不准的,广汽本田以58万辆的成绩远远超过52万辆的销售目标;而东风本田却未能完成任务,去年销量为40.7万辆,仅完成50万辆销售目标的81.4%。

  多个豪华品牌大幅增长

  去年豪华车市场继续高速增长,其中奔驰2015年在华汽车销售量为37.35万辆,超额完成了年初预测的30万辆目标,这一成绩还使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了奔驰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奔驰的竞争对手之一奥迪去年则遭遇26年来的首次下滑,去年销售57万辆,同比降低1.4%,而这个销售成绩也未能完成此前制定的60万辆的销售目标。

  与奥迪同样遭遇下滑的豪华品牌还有捷豹路虎,去年在华销量为9.25万辆,同比下跌24%。另一方面,英菲尼迪则成为增长最快的豪华品牌,因为销量基数低,去年销量4万辆就实现了超过30%的增长,此外保时捷、凯迪拉克和雷克萨斯的增长幅度分别为24%、17%和13%。

  销售增长52.4%,SUV保持高速

  去年,SUV依旧保持高速增长,全年销售622.03万辆,市场份额突破30%。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SUV产销增长分别为49.7%和52.4%,而与高速增长的SUV市场相对应的是轿车产销量的双双下降——轿车产销分别下降6.8%和5.3%。只生产单一车型的企业需加快产品规划速度,丰富自身产品线。

  自主品牌占据半壁江山

  自主品牌车企在过去几年中发展势头颇为迅猛,分析来看多数是沾了SUV市场的光。去年自主品牌SUV年销量实现337万辆,同比增长82.9%,销量占比高达53.8%,过去以CR-V和RAV4为代表的日系SUV独大的局面就此被打破。

  2015年SUV前十企业中有四家企业为自主品牌——长城、长安、江淮和奇瑞,其中长安汽车与江淮汽车同比增长超过100%。共有6款自主车型进入SUV产品销量前十,作为销售冠军的哈弗H6去年全年销量达到37万辆,同比增长18.2%。无论是从产品数量还是销量上,自主品牌在SUV市场获得的成绩都值得肯定,凭借SUV产品,自主品牌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一回。

  未来几年SUV将持续投放

  原本在SUV市场有明显优势的日系品牌去年被自主品牌挤压,沦为SUV市场里的第二阵营,未来两年,日系车企将在这一市场加大产品投放力度,争取夺回失掉的阵地。韩系车企也紧随其后,北京现代提出的D+S战略中S代表SUV产品,这个战略的提出意味着SUV对北京现代的重要性,因此近两年北京现代在SUV市场布局了途胜、胜达、ix35、ix25等多款产品。

  自主品牌的SUV价格多数集中在10万-15万元价格区间,对此,合资品牌今后在产品策略上将推出小型化、低排量、低价格的入门级SUV产品,这显然是针对自主品牌而作出的调整。

  轿车市场疲软销量小幅下滑

  尽管自主品牌在SUV市场风生水起,但在轿车市场却表现欠佳。轿车市场在去年出现了产销双双下滑,在这种背景下,自主品牌因为自身产品力不强,在该市场下滑更为明显。去年自主品牌轿车总销量235万辆,同比下跌超过10%,市场份额仅有20%左右。

  通过分析轿车市场中各级别车型的销量可以发现,轿车市场呈现出“去低级化”的特征,越是低端车型下滑得越明显。A00级和A0级市场2015年销量同比下滑29.9%和16.8%;而高端车型反倒出现逆势上扬的势头,如C级车市场去年销售42万辆,实现同比增长2%。这个特征与自主品牌在轿车市场遭遇严重下滑的局面相符合,分析背后的原因,是中国汽车市场经历了10余年的高速发展,已经有相当一部分消费者有了汽车置换的需求,他们在购买第二辆车的时候更倾向于考虑高端品牌和中大型车。

  Recall

  实施召回226次,涉及车辆554.9万辆

  2015年,中国汽车产销再创新高,不过汽车召回涉及的企业数量、次数、车型数量以及整体规模也创下了历史新高。国家质检总局发布通告称,2015年国内共实施汽车召回226次,涉及缺陷车辆554.9万辆,召回次数与数量同比增长29%和17%。

  业内专家表示,召回数量的上升与企业召回意识、消费者维权意识的提升以及法律法规政策更加严格有直接关系。与此同时,中国汽车市场的销售规模以及保有量的增加也是汽车召回数量增加的一个原因。

  高田气囊成年度最大召回事件

  2015年,高田气囊事件持续发酵,2015年因气囊问题而发起的召回共有27起,涉及缺陷汽车近240万辆,除日产、本田、丰田三大日系品牌仍在扩大召回范围外,三菱、宝马、马自达、克莱斯勒及雷克萨斯等品牌也被卷入其中。

  作为年度最大的召回事件,“高田气囊门”暴露出车企零配件全球采购的弊端。在气囊生产领域,高田占据了很大的市场比重,高田气囊和其他两家公司基本占据了全球80%的安全气囊市场份额。一旦车企放弃高田选择其他气囊生产企业,高田固然会遭遇问题,车企也将因为没有匹配的替换零件而面临产能和技术的考验。

  发动机和转向系统故障召回数量相当

  除了高田气囊事件,2015年因发动机和转向系统存在安全隐患被召回的汽车数量持平,均为29万辆,而这两类问题也是导致召回的高发问题。

  在因发动机安全隐患召回的车辆中,占比最大的是2015年2月奔驰在华对旗下12.7万辆E级和CLS车型实施召回,原因是发动机存在起火隐患。而因转向系统隐患在国内被召回数量最多的为长安福特蒙迪欧,涉及车辆超过17万辆。

  此外,还有涉及“跨年召回”的事件,虽然在中国市场数量不多,但影响很大。2015年深陷“排放门”的大众汽车将于2016年1月起召回“排放门”事件涉及的问题车辆,并将于年底完成所有返厂维修,在中国市场涉及召回的进口柴油车达1950辆。

  自主品牌加大召回力度

  统计显示,从2015年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召回公告来看,在所有涉及召回的车辆中,国产汽车约占总量的83%,进口汽车占17%。此外,在召回车辆中,不乏法拉利、玛莎拉蒂、宾利、捷豹路虎等高档品牌的身影。

  而从召回的系别来看,日系车召回总量超过了200万辆,高居汽车召回数量榜首,占召回总量的50%左右;自主品牌召回车辆77.4万辆,占总量的14%;美系品牌召回车辆60.7万辆,占召回总量的13.8%。从数据可以看出,相比前几年,2015年自主品牌加大了召回力度,不下8家自主品牌向国家质检总局提出备案,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汽车产品实施召回。不过,也有媒体在召回次数方面质疑称,国内自主品牌2015年的召回数量约为14次,约占总召回次数的6%,从2011年以来,自主品牌累计召回次数仅占5.2%。从近年来国内自主品牌销量持续走高的情况来看,自主品牌的召回次数明显偏少。

  New-energy

  新能源汽车销售逾33万辆

  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340471辆,销售331092辆,同比分别增长3.3倍和3.4倍。其中纯电动汽车增长势头尤为迅猛,产销分别完成254633辆和247482辆,同比分别增长4.2倍和4.5倍;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85838辆和83610辆,同比增长1.9倍和1.8倍。

  产品:深化布局,新品频出

  据粗略统计,2015年中国共有近20款新能源汽车正式上市。在年初的上海车展上,新能源汽车多达103款,其中全新亮相的就有30余款,在年末的广州车展上,同样有数十款新能源汽车亮相,可见新能源汽车在整个汽车市场的地位。

  车企的新能源规划同样印证着这一市场的火爆场面。从投入来看,国内主流车企中长城投入170亿、长安集团180亿、上汽集团200亿。与此同时,奔驰、宝马、大众等国外厂商也纷纷以进口或者国产方式布局这一市场。

  据了解,未来我国总计将投产的新能源汽车达到91款,其中长安集团以投产34款排在首位,广汽未来5年将推出6款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要达到20万辆。本田、丰田、大众、福特、宝马、奔驰、沃尔沃等跨国巨头也纷纷做好了“2020计划”的布局,争相把新能源产品导入中国。

  政策:密集出台,仍需冷静

  根据十三五规划,中国未来5年将投入超过1000亿元扶持新能源汽车发展。到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年销量将达到汽车市场需求总量的20%,自主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达到80%以上。

  2015年,关于新能源汽车的各种优惠政策、奖励补贴也不断出台。发改委3月起草了《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生产企业投资项目和生产准入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其后于6月正式发布了《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而针对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动力电池行业,工信部3月发布了《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在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配套设施方面,国务院办公厅10月发布了《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

  不仅是在国家层面,各地方政府也不断出台新政策鼓励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以北京为例,在2015年,就有进口电动汽车纳入目录、纯电动小客车不限行、增加纯电动汽车的摇号指标等一系列地方措施出台。

  基建:加快建设,仍有缺口

  一直以来,充电设施建设都是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纯电动汽车发展的重中之重。以北京为例,截至2015年年底,坚持纯电动路线的北京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达3.59万辆 ,充电桩累计建成2.1万个,其中公共充电桩5132个,私人自用充电桩1.2万个,覆盖全市16个区和亦庄开发区共2108个小区,超过全市小区总数的40%。据悉,2016年北京将再增公共充电桩不低于5000个。

  从全国情况来看,目前全国已建成充换电站3600座,公共充电桩4.9万个,不过充电设施与电动汽车的配套比例为1:9,仍然远不足1:1的合理配置比例。

  Promotion

  100余款车型官方降价

  官降无疑是2015年中国汽车市场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关键词之一。其实,车企官降每年都有,只不过未像2015年这般高调且集中,并且参与其中的车企均是销量居于前列的产销大户。

  折射车企困境

  2015年4月,上海大众的一纸官降宣言,开启了车市的车企官降大战。随后,长安福特、北京现代、一汽大众等,也加入官降行列,普遍降幅在1万元以上。上海通用在一个月后跟进,涉及旗下40款车型,价格降幅从1万至5.39万元。捷豹路虎宣布其首款国产车揽胜极光“官降”3万-5万元;东风悦达起亚推出全车系车型降价优惠活动,购车可享全车系车型免车船税政策,其中狮跑车型直降4万元、K5车型直降万元起。

  上汽乘用车则成为跟进“官降”的第一个自主品牌车企,对旗下荣威、MG名爵两个品牌全系轿车官方指导价进行下调,涉及车型多达29款,最大降幅达2万元。此后不久,价格一向坚挺的长城也宣布旗下多款SUV车型推出现金优惠活动。随后,北汽绅宝、江淮等自主品牌也相继加入。

  官降之战的出现,也是车企之间竞争升级的表现,是价格战从原来的经销商层面上升到了车企层面,反映出车企和经销商正在面临巨大的销售困境和库存压力。

  官降效果不佳

  不过,官降显然没有达到车企想要的效果。近日,中汽协发布的数据显示,上汽大众虽力压一汽大众和上汽通用,夺得2015年乘用车销量第一,但与去年相比,仅增加了8万辆;上汽通用同比仅微增千辆;一汽大众销量则不增反降,从排名第一滑至第四;北京现代的销量也同比下滑近6万辆。

  与此同时,经销商的库存压力也未得到根本性改善。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调查”显示,2015年12月库存预警指数为52.6%,比上月下降了9.2个百分点,但仍处于警戒线以上。2015年以来,中国汽车库存预警指数一直处于高位。除当年8月外,其余月份均高于警戒线(50%)水平,去年3月的库存预警指数曾一度高达67.5%。

  其实,早在官降大戏开演之初,就有不少业内人士纷纷指出,此举并不能真正为车企和经销商解困。车企无法将价格一直降下去,而消费者也不会永远买账。放缓的市场、过剩的产能、不变的销量任务和目标,这些绕不开的困境依然存在。如果不在产销规划上做出改变,不在销售结构布局上做出调整,不根除与经销商的矛盾,车企的困境不会改变。

  Combo

  互联网+汽车追求1+1>2

  如果说“互联网+汽车”的概念在2014年开始被提及,那么2015年就是汽车与互联网开始深度结合的一年。2015年,和其他行业一样,汽车业站在了“互联网+”的风口浪尖上,这一年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成为了汽车业的新进入者。

  科技公司扎堆汽车业

  在这一年,国内的互联网巨头百度、阿里巴巴、腾讯都在以不同形式进入汽车行业。2015年9月在百度世界大会上,百度向外界披露了其在车联网方面的战略布局;12月10日,百度无人驾驶原型车完成路测。同样是在去年9月,腾讯也发布了车联网战略;阿里巴巴也在去年成立了汽车事业部;乐视更是宣布进入整车生产领域,和阿斯顿·马丁成为合作伙伴共同造车。类似华为这样的通信设备制造商也在这一年深度参与到了未来智能汽车的技术研发中。

  不仅在国内,国际上的科技公司对汽车制造的热情同样不减。谷歌自造的自动驾驶汽车在去年进行了大量的车辆测试,而苹果CEO库克在去年表示,未来软件将成为汽车上越来越重要的组件,自动驾驶也将变得更加重要,苹果研发的CarPlay系统在2015年适配了更多的车型。

  在中汽协常务副会长董扬看来,互联网企业的更多优势在软件方面,他们进入汽车业的最佳状态应该是通过智能化软件或高附加值的设备增加汽车的衍生功能。

  走向合作才能双赢

  传统车企和这些来自互联网、科技行业的新进入者对未来智能汽车领域的争夺越发激烈,业界对二者谁将引领未来汽车的制造标准也颇有争论。不过虽然如此,这些新进入者在单打独斗的同时,也在寻求与传统车企进行更多的接触,传统车企面对新进入者的挑战也在寻找与互联网的结合点。这一年,除了争论之外,我们还看到了更多的合作。

  在2015年3月,阿里巴巴宣布与上汽设立10亿元“互联网汽车基金”,组建合资公司,阿里负责互联网汽车技术研发,为上汽版互联网汽车提供技术支持。百度的无人驾驶测试车是其与宝马合作的成果,而腾讯在2015年3月宣布牵手富士康及和谐汽车联合造车。福特也在这一年宣布和谷歌组建合资公司研发无人驾驶汽车,并将推出汽车共享服务。

  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在2015年的出炉,借助互联网推动汽车产业升级已经成为国内车企的共识。但从进展来看,互联网与汽车的结合还仅仅是个开始,一加一能否大于二,还要看实际的合作效果。

  Stimulate

  购置税减半刺激车市回暖

  2015年对车市影响较大的政策莫过于10月开始实施的购置税减半政策。从2015年10月1日到2016年12月31日,国家对购买1.6L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实施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

  据中汽协最新的数据,2015年1.6L及以下排量乘用车销售1450.86万辆,同比增长10.38%,高于乘用车整体增速,占乘用车销量比重为68.6%。中汽协分析,购置税减半政策对汽车总销量增长的贡献度达到124.6%。

  刺激车市触底反弹

  2015年乘用车月度产销呈现V字形特征:前8个月累计增速逐月下滑,从9月开始回升,在购置税减半政策推行之后,车市明显回暖。中汽协的销量数据显示,2015年10月,汽车销售环比增长9.72%,同比增长11.79%;到了2015年11月,该政策对车市的刺激作用更加明显,当月1.6L及以下排量乘用车销量为155.66万辆,环比增长16.5%,同比增长29%,而且当月1.6L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占乘用车总销量的70.9%,环比提高1.9%。可以看到购置税减半政策对刺激去年车市触底反弹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这项政策推出后,记者走访了北京市场,购置税减半政策介绍以及符合条件的车型都被各大经销商摆在了店内显眼的位置,“政策出来后我们的广告都重点针对能享受购置税减半的车型。”一位经销商负责人告诉记者,很多消费者在选购新车时,排量是否在1.6L及以下也成为重要的参考标准。

  市场对1.6L的积极反馈也引发了车企战略的调整。例如,北京现代的厂庆活动就把正式下线的小型SUV ix25 1.6T车型当成了重头戏,也有不少车企在该政策出台后调高了旗下能享受购置税减半车型的销量目标,公司资源向1.6L及以下排量的产品倾斜。

  短期刺激性政策隐忧仍存

  但在部分车企看来,这项政策仅是短期的刺激政策,有必要对此政策保持理性的判断。例如长安汽车总裁朱华荣对这项政策就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产业的自然调整符合市场竞争规律,该淘汰的企业就应该淘汰,这样才能进一步加强汽车产业的结构调整。“我认为刺激政策带来的短期增长,恶性后果会在2017年显现。”朱华荣分析称,“中国汽车市场总体上前景是可期的,老百姓的收入基础在不断改善,特别是2015年三、四线城市出现比较快速的增长,而且这种增长不仅是在原来我们想象的低端或者是低价部分,实际上产品的销量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2015年的车市已经进入了基数大、低增长的新常态,购置税减半政策虽然短期内可以拉动销量,但这并不能成为车企的长期战略,还是需要回归到产品和营销创新、深度挖掘用户需求的方向上来。中汽协在对2016年的销量预测中分析,车辆购置税减半政策会持续到2016年底,因此会对全年销售起到正向影响,但同时可能会刺激提前消费,由于市场需求并未有新的增长,所以政策的影响有可能提前透支2017年的销量。此外,政策结束后的后续政策是否会有所调整,也将影响消费者的需求。

  Shift

  约120位高管职位变动

  当中国汽车市场经历着增速放缓、互联网挑战等诸多变革时,车企高管的席位变动也更加频繁。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约有120位车企高管发生了职位变动。

  调整高管,车企求变

  各种变动之中,升职、离职、调任、跳槽者均有之。一汽集团和东风汽车两大汽车央企掌门人的换防最为业内关注。宝马及华晨宝马的人员调整数量最多,涉及13个职位变动。此外,长安汽车及捷豹路虎(包括奇瑞捷豹路虎)分别有7项人事变动,奇瑞有8个职位变动。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新汽车公司的成立,也带来了诸多人员变动。如宣布品牌复出的德国宝沃,聘请到了戴姆勒东北亚地区原董事长兼CEO华立新、上汽集团研究院原副院长魏燕钦,以及原上汽通用凯迪拉克品牌营销部原部长陈威旭等人的加盟。而去年7月广汽菲亚特克莱斯勒销售有限公司的成立,也带来了很多新职位,至少产生了4项人事变动。

  不同于上述人员职位的正常变动,也有些人离开得并不光彩。2015年,反腐风暴波及到汽车产业,包括一汽集团、东风汽车集团在内的多家汽车集团身处反腐“暴风眼”之中,部分车企领导也因此告别职业生涯。去年3月15日,掌舵一汽集团近8年的徐建一因“严重违纪违法”被带走。随后,东风汽车乘用车公司副总经理柳玉春、东风汽车公司总经理朱福寿等的腐败案也相继被爆出。

  互联网+时代人才流动加速

  告别传统、拥抱创业者也大有人在。作为传统制造业的整车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正在下降,而与汽车相关的互联网企业,似乎有着更大的吸引力,不少传统车企大佬纷纷“逃离”传统汽车行业,投向互联网的怀抱。近几年,这一趋势或许将有增无减。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吹响进军汽车产业的号角,吸引了为数不少的汽车人投身其中。例如,乐视汽车已经从传统整车企业挖走了多位高管,包括曾担任英菲尼迪中国及亚太区总经理的吕征宇,以及曾任广汽吉奥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的高景深等。而前任沃尔沃汽车中国区董事长沈晖则以股东身份加盟了博泰集团,将作为Group CEO和智能汽车共同创始人,负责车联网、消费电子产品的全球布局及中国市场的拓展工作,同时重点负责智能汽车业务。

  Parellel-import

  平行进口预计占进口总量超10%

  2015年1-10月,平行进口车销售量达到9.2万辆。业内人士预估,2015进口车约为115万辆,而其中平行进口车总量将超过10%。该数据表明,国内对平行进口车的需求明显提升,未来汽车后市场得到进一步规范后,其需求则会明显优于中规进口车。

  商务部外贸司商务参赞周惠表示,截至2015年11月,四个自贸试验区累计认定的汽车平行进口试点企业数量已达78家,其中上海17家,广东14家,天津35家,福建12家。国机汽车-中国进口汽车市场数据库的数据显示,热销进口车型中,平行进口车商与进口车商的销售竞争十分激烈。销量前十位的车型中,平行进口车商在一半的车型中占据销量的绝对多数,如分列1、2位的丰田霸道2.7L和4.0L,平行进口车商的销售份额均为94%。当然,也有反过来的情况,如宝马X5,授权进口车商的销量占据87%的份额,平行进口车商仅为13%。

  根据计算,平行进口车的优势初期十分明显,其主要表现在于价格方面的优势。由于平行进口车跳过了中间多重利润环节,因此其价格一般会比正常进口车价格低15%-20%。以进口丰田普拉多为例,丰田4S店内的指导价格为48.9万元,而在部分平行进口车商的店内,其价格多在40万元左右。据某位平行进口车商透露,平行进口车的提车速度相对4S店也普遍较快,例如购买丰田高端MPV阿尔法,一般店内均有现车,而在丰田4S店可能需要加价10万元,且等待时间为3-6个月。但随着销量下滑,正规4S店对于进口车型的促销力度也逐渐加大,同时随着进口车型国产化力度一再加大,平行进口车的市场空间也一再受到挤压。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