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课徒》自序
- 发布时间:2016-01-23 03:31:45 来源: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写在书边
朱元璋相当赏识大学士宋濂,对他说:“朕以布衣为天子,卿亦起草莱列侍从,为开国文臣之首,俾世世与国同休,不亦美乎?”为示恩宠,朱元璋任命宋濂长孙宋慎为殿廷仪礼司序班,次子宋璲为中书舍人。祖孙三代同在朝廷为官,一时传为佳话。
然而,正如俗话说的那样,世间四事常不了:春寒与秋暖,老健及君宠。几年后,朱元璋处死胡惟庸,并发起一场轰轰烈烈斩草除根的清除“胡党”运动。宋慎宋璲受此牵连命丧黄泉。年过七旬的宋濂也“一朝捉将官里去”,眼看断送老头皮。
太子朱标,为救老师宋濂的命,以死相谏,希望皇父能放老师一条生路。皇后也开始茹素,为宋濂祈祷,并含泪劝说丈夫,曰:“民间延一塾师训子弟,尚始终不忘。宋先生授太子诸王经甚劬,今奈何杀之?况宋先生致仕在家,又何与京师事也?”
因为当过太子的老师,身处险境,太子才会舍命相护,皇后才会含泪劝告,而朱元璋也不得不老大不情愿地收回成命,将死刑改为流放。可见,老师这一职业,在国人心目中,原本有着很高的地位。
太祖朱元璋的残暴与太子朱标的善良形成鲜明对照,父子俩因此格格不入。酷虐的太祖如何生出一个温厚的太子?因为太子有个天性醇厚的老师宋濂,苦口婆心,言传身教,向他灌输了多年“仁为本”“礼为先”的道理。正如方孝孺说的那样:“太子宽大仁明,天下归心爱戴,太史公(宋濂)之功居多。”
一个人的身体发肤来自父母,一个人的思想品质往往出自老师的“手笔”。考虑到老师对弟子的决定性的影响,为人师者不可不慎之又慎。
笔者忝为人师26年之久,由于天性愚笨,对如何当好老师,还是懵懵懂懂。好在我国历史上,良师之多,不胜枚举,那么,看看他们如何传道授业,如何设帐课徒,对我岂止不为无益,简直大有好处。
笔者撰写此书的初衷正在于此。
本书以民国师徒关系为线索,着力梳理十余位民国大师在教书育人文化传承方面的卓越贡献,并通过特定的角度,再现民国大师的风采,追溯他们春风化雨的人生。
钻研学问,大师如何解惑答疑?做人处世,大师如何指点迷津?大师与弟子之间的那些意味深长而又妙趣横生的交往对后人又有哪些启迪?这些都能在本书找到答案。
在中国学术文化源流中,师承关系极为重要。不少大家就是在名师的言传身教下开始了自己的学术人生,踏上了一条通向成功的道路。本书即聚焦于大师与弟子的“师承关系”,相信读者能从大师的“言传身教”中获得做人与为学的养分。
写作过程中,大师们对教育的呕心沥血,对弟子的牵肠挂肚,以及他们做人之温厚,做事之谨严,都予我“高山仰止,景行行之;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之感。
在我,写这本书,是朝圣之旅,也是取经之路。倘若,日后在教学中,能从大师那里“偷”得一招半式的“武功”,那就是笔者的福分与造化了。
权以这本小书向大师致敬。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