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国产大豆“找不着北”了吗

  • 发布时间:2016-01-18 06:31:32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 从大食物安全观来看,大豆进口量持续增加,已对我国食用蛋白安全形成一定挑战

  ● 我国大豆生产成本高、行业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是造成全行业萎缩的主要原因

  ● 要扶持低成本的规模化经营,提高加工环节的增加值,增强我国大豆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的主导权

  2016年是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国际豆类年。然而,中国海关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进口大豆8169万吨,比上一年增加1029万吨。蜂拥而来的进口大豆挤占了上市不久的东北大豆的销路。有人惊呼,进口大豆让国产大豆“找不着北”了。

  首先来看大豆大量进口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业内对粮食进口争议的焦点在大豆。按我国统计口径,大豆纳入粮食的豆类,进口粮食的70%以上是大豆。按此算,我国粮食进口量就显得多了。但大豆是植物油原料和蛋白饲料的来源,按照国际惯例,都是统计在油料作物中。把大豆纳入粮食统计,往往明显夸大了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严重性,甚至形成不必要的恐慌。事实上,我国谷物年进口只有约2000万吨,进口配额并没有用完。

  不过,从大食物安全观来看,大豆进口量持续增加,已对我国食用蛋白安全形成一定挑战。随着人们对植物油摄入的增加和养殖行业对饲料需求的提高,我国大豆需求量迅速攀升。然而,由于比较效益下降,大豆种植规模不断下滑。2014年进口大豆7140万吨,同期国内大豆产量只有1200多万吨。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超过八成,购买了世界六成的大豆贸易量。

  再看低价进口大豆对国内大豆产业的影响。目前,价格高、出油率低的国产大豆几乎不再被加工企业问津。由于收购国产大豆只能亏本,豆油压榨企业大多仅经营加工进口大豆。四大跨国粮商在国内大豆市场一路攻城略地,实际已控制了我国绝大多数的进口大豆货源和大豆加工能力。同时,我国没有大豆定价权,国内大豆价格要看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脸色,形成所谓“南美种大豆、美国定价、中国买大豆”的格局。

  为何会出现以上情况?先从大豆看大豆。我国大豆生产成本高、行业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是造成全行业萎缩的主要原因。同样的非转基因大豆,我国55%的大豆用于生产传统豆制品、30%初榨、15%进行蛋白加工。美国非转基因大豆的90%用于食品、医药和日化行业。各发达国家都将豆类广泛制成大豆肽、大豆异黄酮、大豆磷脂等蛋白类产品,其产品附加值高于一般的油脂加工。

  再跳出大豆看大豆。我国大豆竞争力不高,很大程度上在大豆之外。大豆竞争力表面是产量,其实是质量和价格。质量不外乎出油率、蛋白含量,主要体现在生产、科研领域;而价格则复杂得多,包括了进口壁垒、补贴支持和农民意愿等。按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的承诺,取消了大豆的进口关税和配额限制。在价格支持力度上,大豆也不如水稻、小麦等谷物。由于玉米比大豆单产高、机械化程度高,过去东北大片种植大豆的土地都改种玉米。

  大豆面临的问题也是棉花、糖料等大宗农产品面临的共同问题,该如何应对?简单说,要扶持低成本的规模化经营,提高加工环节的增加值,增强我国大豆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的主导权。

  一是在耕地资源约束日益突出、种植面积难以扩大的形势下,从规模经营、粮豆轮作、品种培育、农机化等多方面集成新的生产模式,恢复大豆供给能力。二是鼓励加工企业深耕产业链。在榨油方面,传统国产大豆优势逐步丧失,但国产大豆蛋白质含量高,营养价值丰富,适合进行豆制品、蛋白产品等的深加工。三是通过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充分发挥国内巨大市场需求的战略资源作用,逐步掌握相对稳定的进口来源,进而形成全球大宗农产品定价话语权。

  长期来看,随着大豆目标价格制度的深化,国内大豆产业有望深度调整,国内大豆加工企业将迎来较好的发展机遇;随着休耕轮作制度试点推进,东北粮豆轮作步伐有望加快;国产非转基因大豆与进口转基因大豆有望形成“两种商品、两种市场”的格局,这都将有利于中国大豆产业的发展。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