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北京教育经费同比翻番 中小学学位增加19万个
- 发布时间:2016-01-16 14:52:45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罗伯特
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一直是市民最关心的问题。“十二五”时期,本市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老百姓更有获得感。
昨天,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北京经济在“十二五”期间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持续健康发展等情况。
就业 动态消除城乡“零就业家庭”
据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十二五”期间,本市城镇新增就业216.7万人,动态消除城乡“零就业家庭”。此外,重点提高中低收入人群、一线职工收入,预计“十二五”城乡居民收入实现与经济增长同步。
在城乡养老保障和城镇医疗保险方面,参保人数分别比“十一五”末分别增长34.8%和29.4%。该负责人表示,“十二五”期间,破除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双轨制”,实现养老、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统一。建立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
?教育 幼儿园学位增加十余万个
“十二五”末财政性教育经费是“十一五”末的2倍,学校学位增加。通过大力实施学前教育、中小学建设、市属高校三个三年行动计划,幼儿园学位增加10余万个,中小学学位增加19万个。
2014年,全市户籍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1.8岁,比2010年增加1岁,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另外,免费公共卫生项目也在增加。“北京市面向城乡全体居民免费实施了12大类46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了11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分别比国家规定范围多2项和6项。”该负责人介绍。
养老 养老床位达12万张
“十二五”期间,本市养老床位达12万张,平均每千名户籍老人拥有床位数38张。此外,出台了《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制定了《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2011年起设立为期5年、年均5.2亿元市级养老服务专项资金。
另外,“十二五”期间还推进百余个街乡镇养老照料中心建设,强化其在居家助老等方面的枢纽和辐射作用。
住房保障方面,构建“以租为主”的基本住房保障体系,累计建设筹集各类保障房100万套,完成8.3万户棚改等。
城乡建设 资源向郊区倾斜
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十二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投向郊区比例保持在50%以上。社会公共服务网络向郊区延伸,新建多所城乡一体化学校、幼儿园。此外,建立了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管理制度,共帮助和转移约29万农村劳动力就业。
基础设施和城市管理方面,由轨道交通、高速公路、新城路网、浅山区路网等构建的城乡交通路网体系已具规模,率先基本实现“村村通公交”。实现轨道交通向5个新城延伸,每个郊区新城都有一个区域医疗中心,新城吸引力和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
基本实现农村安全饮水。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运行管护长效机制初步建立。截至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已连续6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法制晚报(微信ID:fzwb_52165216)
?简政放权
政府定价项目削减五成
“十二五”期间政府定价项目削减了56%,顺利实施了水电气热阶梯价格和公交票制票价改革,首次实施企事业单位用气用热分区域差别定价。
下大力气简政放权,取消和下放439项行政审批事项。优化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审批时限由300多个工作日缩短到109个工作日。首次全面公布市级部门4668项行政权力清单和116项责任清单。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核准事项减少65%。建成市政务服务中心,40个部门、740项审批事项全面进驻。
财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建立市级大额专项资金统筹机制。财政预算公开实现政府组成部门和直属机构全覆盖。“营改增”改革试点稳步推进,试点企业税负下降44.8%,税收在优化产业结构和减轻企业负担中的调节作用更加显著。(蒲长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