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双创”成为人才的孵化器
- 发布时间:2016-01-12 03:59:59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当前,“双创”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给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对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日前,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就明确了高校在“双创”背景下改革的方向与内容。
高校为创新营造了良好的内部环境。作为“双创”的重要载体,高校的科研条件、学术前沿的信息资源都将为创新提供有力保障。高校应从体制机制上把创新纳入到学校的教育、科研和学生管理之中,将创业创新与学生的课程学分、毕业论文、毕业推荐以及国际交流等方面紧密地结合起来。同时,高校要加快教育改革,通过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等举措为创新培育沃土。
创业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创业的成功是由许多要素制约的,包括资金、场地、技术和人力资源等。因此,高校应该像对科技园区发展、重点工程推进一样,有组织有计划地为青年学生的创业提供便利的条件。同时,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建设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强化创业实践,广泛搭建实习实训平台。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协同,建立结构调整、多样合作、交叉培养新机制。高校应为文化产业人才与产业的有效对接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而不能把创业简单地看成是青年学生自己的事情。
创新和创业使得文化产业新型人才脱颖而出。许多青年学生的创业创新都产生于在校时期,譬如早年的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等。他们在大学期间所成就的事业后来都在改变着人类社会的产业形态和结构。因此,我们鼓励青年学生在大学期间创业创新,这对于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来说是新的挑战和机遇。在这些挑战和机遇面前,许多文化产业的新型人才就会脱颖而出。高校应该营造“敢为人先、宽容失败、勤于实践”的创新创业文化。同时,要搭建人才综合服务平台,整合创新创业服务资源,加快构建以创业服务、中介服务、交流合作、技术创新、创业融资、人力资源、政策法规和创新文化等支持平台为主要内涵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对于文化产业人才的认识和观念需要更新。在“双创”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的传统学科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课题,包括文化产业核心的广播、电影、电视、游戏等门类,以及互联网中的各种网络文艺形态。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不能拘泥于传统学科,也不能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实际相脱离。“双创”对文化产业人才的发展观提出了更高要求。应该在实践和“双创”中对人才的评价机制、激励机制进行重新架构,对文化产业人才标准进行重新考量和界定。
要解放思想,抓住“双创”机遇,创建世界一流学科。“双创”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带来难得的机遇,它既是我国在今后10年甚至20年中人才发展的顶层设计,也是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人才发展的模式探索与国际文化产业对接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双创”背景下,教育主管部门需彻底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同时,在紧密结合国情的情况下,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双创”中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是教育改革对于产业发展的一次倒逼。人才培养永远是服务于社会的。包括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对策教育和应用教育等不同层次和阶段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都是要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服务的。对于高等教育来说,在国家大力提倡“双创”的背景下,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而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不仅仅是教育机构的事,应充分调动学校、企业、社会的积极性,各展所长,形成合力,这样才能够为青年学生的创业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作者系“十三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