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3日 星期二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强磁场,地铁到哪哪就旺

  • 发布时间:2016-01-11 07:32:4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今年南京将同时建设7条地铁线。”元旦前夕南京市宣布的这一好消息,让市民倍感欣喜。“新线建成后,南京城市框架将进一步拉开,基本实现‘区区通轨道’,百姓出行更加方便。”南京地铁建设责任公司高级工程师张静说。在全省范围内,地铁不仅在南京、苏州、无锡等地快速延伸;同时,常州、徐州、南通等市的地铁正在积极筹备、建设中。

  “地铁城市”数全国居首

  铺开江苏地图,一个个“地铁城市”跃入眼帘。

  2005年9月3日,南京地铁1号线开通,自此,古都金陵迈入“地铁时代”;2010年,地铁2号线、1号线南延线陆续开通,南京地铁开创网络化运营新征程;2014年,地铁10号线、机场线和宁天城际线“三箭齐发”,大江南北又添新通途。“目前,南京已开通运营地铁1号线、2号线、3号线、10号线、宁高城际一期(机场线)、宁天城际一期6条线路,运营总里程达225公里,已运营线路规模仅次于北京、上海、广州,居全国第4位。”张静自豪地说。最新数据显示,南京地铁每天客流量达220万人次,地铁运营十年客流量达30亿人次。

  与此同时,我省其他5个城市地铁建设也在快速推进。苏州地铁已运营线路2条,里程达52.296公里;无锡已开通两条地铁线路,地铁3号线规划完成;徐州5条地铁线网规划获国家发改委批复,线网全长约151公里,预计2020年前完成其中1、2、3号线的一期工程,总长度约67公里;南通正对轨道交通1号线及2号线一期工程进行环评。2015年4月,常州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进入全面施工阶段。至此,我省已有6个省辖市跻身“地铁城市”之列,数量居国内各省之首。

  今年,南京将同时建设7条地铁线,其中新开建7号线和1号线北延线,而市民翘首期待的4号线一期确定于明年开通试运行,宁和城际一期和宁高城际二期将在2017年建成。“‘十三五’期间,南京还将启动建设8条地铁线路,总长157.2公里。”南京地铁建设公司规划处副处长苏丽莉说,新线建成后,南京地铁运营总里程将达534.81公里,南京轨道交通基本网络将全部成型,轨道交通在公共交通客运总量中占比达45%,南京将真正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公交都市。

  地铁,让城市伸开了臂膀

  “地铁是城市的‘引擎、骨骼和血脉’,它完善城市交通网络,拉开城市框架,把城市变得越来越大。”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董事长杨涛说。

  地铁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现象。南京地铁目前日均客运量约为220万人次,在全市公共交通客运总量中占比达35%。已开通的1、2、3、10线,使南京主城与东山、仙林、江北紧密相连,大大缓解跨江、跨绕城的交通矛盾。

  “地铁缩短城市各个区域之间的时空距离,在治堵同时,也改变城市发展格局。” 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任工程师李铭说。依托轨道交通网络,南京冲出城墙阻隔,形成多中心、开敞式的城市格局。江北、仙林、江宁三个副城和10多个新城,沿着轨道线布局,像是主城撑开的五个“手指”。杨涛认为,“这是理想的、非摊大饼式的有机城市格局。”

  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晓武也有同感:“地铁建到哪,城市扩到哪。”无锡太湖新城,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样本。随着地铁1号线开通,人流、信息流、资金流奔涌而来。优质学校、商业综合体等要素逐渐汇聚到15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大批高素质人才落户。无锡地铁如同主城抛出的纽带,连接、串起一个个生机勃勃的郊区新城。

  地铁飞驰,拉着城市跑

  “地铁如同巨大磁场,开到哪里,哪里就受益。”苏丽莉说。南京地铁3号线跨江奔驰,去年4月1日开通以来,目前每天的客流量近60万,让江北越来越“吸粉”。“本来一直举棋不定,到底在老城区买个二手房,还是去浦口买新房子,后来坐了一次3号线后,发现从新街口过去很快的,就在江北买房了。”市民徐斌告诉记者。

  在南京奥体中心附近上班的市民陆林,家住浦口。地铁10号线没通之前,“上一次班,先打车到公交车站,再换乘公交到元通,路上至少花1个半小时。”地铁10号线开通之后,她路上仅需35分钟。陆林高兴地说,“有了地铁,一切都变得可能!”

  地铁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让旅游“说走就走”。苏州1号线开通后,位于底站的木渎古镇客流量显著增长,每逢双休日,这里总是充盈着城里人的欢声笑语。

  奔跑的地铁,还催生一个又一个新商圈。无锡地铁1号线三阳广场站,地铁通道连接三阳百盛、大东方百货、恒隆广场、苏宁广场等,将市中心的重要商圈通过地下通道进行连接,各商场客流大增,销售额显著提升。

  地铁拉着城市跑。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师王树盛说,中国香港、斯德哥尔摩都是著名的地铁都市,地铁沿线500米范围内的用地不到城市用地的10%,却承载着40%的人口和50%的工作岗位。城市近半的人口围绕地铁生活、工作。“地铁像一个磁铁,牢牢地把人群吸到一起,让城市更规模化、集聚化、也更节约。”本报记者 朱秀霞 宋金萍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