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保卫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学年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 发布时间:2016-01-10 11:35:43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张少雷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朋友,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来到上海,来到复旦大学参加今天的会议!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主办单位,向各位领导和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感谢大家在年末和期末最繁忙的时候前来参加今天的会议!
我们的年会已连续举办了8届,在全国新闻与传播院校已经形成一定影响力和凝聚力,这离不开大家的真诚参与和支持!
这次年会从人员规模、会议主题、议程安排看,都是一次高规格、高质量的会议。为此,我要特别感谢复旦大学,感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感谢尹明华院长、童兵老师和张涛甫副院长,以及他们率领的团队对举办这次会议所做的卓有成效的工作。
来到复旦大学,不由地使我想起了这些年来始终让我深深怀念着的丁淦林老师。2004年,我和丁老师一起被聘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我们俩作为新闻传播学科唯有的两个委员,常常要为新闻学科建设,包括重点基地审批、重大课题申报、长江学者评定,新博士点设置、以及优秀成果评审等交流意见、协调行动。我感觉丁老师总是那么认真,那么执着,那么好心肠,可以说他为咱们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学科建设呕心沥血,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他的去世是我们新闻学与传播学界的一个重大损失,在此,让我们对丁老师表示深深的怀念和敬意!
谈到丁老师,自然会联想到这几十年来同丁老师一起,为我们新闻学传播学学科建设不辞辛苦、奔走呼号的另外两位可敬可爱的师长方汉奇老师和赵玉明老师。他们三人在担任国务院学位办第一届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期间,为我们新闻学科提升为一级学科,为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博士点设置,为新闻教育改革所做的工作可圈可点,让我们钦佩,更让我们感念!
来到复旦大学,还让我想起了王中先生。王老师不但是复旦大学的骄傲,也是我们整个新闻学界的骄傲。他同我的研究生导师甘惜分老师是我国新闻理论领域的两位大家。过去,学界总把他俩作为我国新闻理论两大学派——“北派”人大派和“南派”复旦派的代表,这体现了大家对他们学识的认可和尊重。可以说两位老人为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学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奠基性的卓越贡献。甘老师今年已是百岁高龄,依然健在,而王中老师早已离开了我们,让我们十分怀念!
去年元旦我去看甘老师,他拉着我的手说,保卫,我有一个遗憾可能是弥补不了了。他说,王中先生对他的误解一直没能够消除。我知道他所说的是他同王老师上个世纪50年代发生的那场学术争论,以及此后在学术交往中的一些误会。我劝慰他说,你这些年在学术观点上有很多变化,如果王老师在世也会理解你的。
作为师从甘老师长达半个世纪的学生,我觉得,甘老师和王老师当年的学术争论,反映了那个时代我国新闻学者对一些新闻学基本问题的不同认知和思考,应该说是那个时代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甘老师的观点也在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反映出老一辈新闻学者对新闻学术问题孜孜不倦探索求知的态度和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继承。
今天当我们在谈论新闻学科建设和新闻教育改革的时候,对上面几位老先生不由地会生发出一种浓浓的敬意!我们在座的大都是这几位老先生的学生,或是学生的学生,甚至是学生的学生的学生。我想我们应该感谢他们在新闻学领域为我们开创的宏伟事业和奠定的坚固基石。他们的这些贡献,为我们今后更好地传承好他们的精神和事业增强了更多的责任和信心!
这次年会的主题是“互联网时代的新闻学创新”。会议筹办者精心设计了四个分论坛,分别是“继承与创新:新闻传播教育发展”(院长论坛);“危机与突破:新闻学理论创新”(新闻学组论坛);“坚守与转型:新媒体挑战与传媒业突围”和“涵育与重塑:新闻传播理论构建”。
“创新”“突破”“转型”“重塑”,这些字眼提示我们当前我国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科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和所承受的巨大压力。我们希望通过研讨,大家在我国新闻学科建设发展和新闻教育改革创新的出路和对策方面能够形成一些共识。
为了更好地引导大家围绕会议主题展开深入研讨,会议安排了六个主题演讲。复旦大学童兵老师演讲的题目是《对未来五年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期待》,他将对“十三五”期间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方向、内容和方法等发表高见。
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汪家驷同志演讲的题目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自信》,我想他会结合安徽省委宣传部部长曹征海同志今年7月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的建构》一文,谈谈如何坚持理论自信,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问题。
我的发言题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的科学内涵及建构特点》,想跟大家交流一下我对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的一些思考。
上海报业集团副社长、澎湃新闻网党委书记王伟同志的演讲题目是《在未知的河流上播下航标》,这个题目很有诗意,也很有内涵,我想他会带给我们新媒体背景下传媒改革的一些全新思考。
而英国《金融时报》FT中文网原创刊总编辑、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张力奋教授关于《FT新媒体实验报告》的演讲,会给我们带来国外媒体当前改革发展的最新动态和经验。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尹明华教授的演讲题目是《传播教育的终端意识》。他作为媒体人、新闻官员和学者的多重身份,从终端上来谈新闻传播教育问题,其观点一定会让大家耳目一新,收获多多。
我们的年会始终坚持服务新闻教学、服务学术研究、服务学科建设的宗旨,这其中,学科建设是最重要的一个主题。这届年会确定以“新闻学创新”为主题,这既是我们长期在关注的话题,也是当前我们需要特别深入探讨的话题。
在会议资料袋里有一份今年第12期的《新闻记者》。这期杂志上刊发了一组以《新闻学研究:创新与转型》为总题目的专题文章,对当前我国新闻学面临的困境、存在的问题,以及创新发展的路径和方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其中,吴飞教授的文章在反思近些年来我国新闻学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要“重新出发”的主张。他认为,要想推进新闻学的研究水平,维护新闻研究在知识场的尊严,提升新闻学的学科地位,需要真诚、老实和科学的研究,舍此别无他法。
张涛甫教授认为,新闻学研究不能搞修修补补,而是需要整体转型,需要改变原有的话语体系。他还提出要将新闻学转变成一个“经验性学科”。
也有文章提出要实现从“新闻学与传播学”到“传播学与传媒学”的调整和转变。
看得出,大家都在积极思考新闻学的创新和发展问题,或找问题,或提警示,或探讨对策与出路,其精神实在可嘉!
我感觉,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及其对传统媒体、传统新闻传播方式和传统新闻学所带来的冲击,我国新闻学面临着比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的那场“新闻无学论”风潮更加严峻的挑战!而面对类似用“传媒学”或“传播学”代替“新闻学”这样的颠覆性观点,恐怕新闻学又要来一场“保卫战”了!
我所说的要“保卫新闻学”,不是说要去固执地维护那些传统新闻学中过时的旧知识、旧理念、旧理论,而是指要坚守那些能够真正代表和反映中国新闻学,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科学内涵的知识、理念和理论,同时还要不断用我国新闻传媒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创造去充实、创新和发展这些知识和理论。
这就需要我们对中国新闻学,特别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增强理论与学术自信,要有一种自信的心态和定力,当然也要有一种不断创新理论的精神。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传媒业获得了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跨越式发展,其传播力、影响力和整体实力都有很大提升,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离不开新闻学用不断创新发展的理论成果所给予的支撑和推助,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估计,客观的评价和公正的分析。
不可能设想,我国传媒业的改革与发展是在没有正确理论指导下的盲目实践,或者说都是在国外新闻理论或传播理论指导下实现的。对此,我们不能妄自菲薄,小看自己,更不要自我贬损、自损内功。要看到我们对新闻学前沿问题的认识和研究能力并不差,对新媒体环境下传媒业未来发展走向、趋势及战略的认知和把握能力并不落后。
但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妄自尊大,更不能自说自话,甚至避讳问题,掩饰矛盾,要看到中国新闻学在国际领域的话语权还严重不足,传播力还非常弱小,影响力也还十分有限,公信力也还不足,要提升国际性,要在世界学术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还要付出艰苦的努力。这就需要我国新闻学在立足中国国情,弘扬自身传统的基础上,扩大国际视野,汇入国际潮流,立于国际前沿,构建国际话语权,提升国际影响力,要努力在国际新闻与传播学术平台上展示自信,发出声音,表达立场。
另外,要看到,当前传媒业,特别是传统媒体所面临的冲击、挑战和困境,是一种全球性现象,也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国外传统媒体同样面对着严峻的挑战,同样在困境中苦苦寻找出路,思考如何通过变革与创新去实现新的发展。
其实,这些年我国新闻界一直在思考,在探索,而且取得了不少积极、有效的成果。特别是传统媒体更是一直在努力探索如何借助新媒体新技术,借助媒体融合,通过转型和创新来实现新的突破和发展。我们学界也始终在与业界朋友并肩携手,共同探寻我国传媒业转型发展的路径和方法。
我认为,在对待传媒业改革发展,特别是在对待传统媒体的改革发展问题上,我们也要多鼓劲、多支招、多传递正能量,要用积极的声音去抵消“唱衰传统媒体”做法的消极影响。
而在对待新闻学学科发展的问题上,我们更需要增强自信和定力,要敢于直面“新闻无学论”的挑战,要全力支持对那些坚持用新视野、新思维、新方法去拓展思路,探讨新闻学在新媒体条件下创新发展的做法,以使我们的新闻学在新时期获得新的发展。同时,我们也要积极支持在坚守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用不断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指导去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的各种尝试。
我们期盼并相信,一个立足于中国新闻工作实际,满足中国传媒业改革发展需要,并且融汇国外新闻学科学理念,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经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能够在我们这些人的手中建立起来。
祝年会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2015年12月27日于复旦大学
(作者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新闻学组召集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部委员兼新闻传播学科召集人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