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群众“点单”政府配送“套餐”
- 发布时间:2016-01-06 08:33:33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肖克刘久锋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吹响了脱贫攻坚战冲锋号,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既是一项艰巨任务,也是一个庄严承诺。当前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必须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坚持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
带着问题,日前,记者深入乌蒙山连片特困地区的腹地贵州省毕节市,走进贫困村,深度体验贫困,通过解析贫困村的个案,探寻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新路径。
识真贫——
“四看三公开,两议一公告”有机结合,既有“四看法”的优越性,又有“比差法”的民主性,贫困户通过“比穷”方式确定,群众心服口服,社会认可度高,解决了政策支持对象精准透明的问题
在人们的印象中,城市中的中心应该是繁荣和富裕的地方,然而在乌蒙腹地的贵州省毕节市的主城区七星关区,却拥有这样一组让人有些尴尬的数据:19个贫困乡镇,258个贫困村,23.05万贫困人口。
面对庞大的贫困群体,如何做到让贫困群众“点单”、政府“配菜”,发挥财政资金、扶贫资金的最大效用,真正做到“问需式”精准扶贫。
通过系统调研和数据分析,七星关区得出贫困群众的致贫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因病致贫,占28.08%;二是有劳动力但缺资金、缺技术、没有发展思路而致贫,占37.38%;三是其他综合因素致贫,占34.54%。
“从三类群体来看,因病致贫的群体只能通过医疗救助解决,因其他综合因素致贫纳入民政兜底保障的贫困户和五保户只能通过政府兜底保障,能够真正采取措施帮助脱贫的群体,其实只是有劳动能力但缺资金、缺技术、没有发展思路的贫困户。”毕节市委常委、七星关区委书记宫晓农说。
为了确保识真贫,七星关区在精准扶贫“四看法”基础上,探索了“四看三公开,两议一公告”精准识别法。据介绍,“四看法”和“比差法”两种方式的结合,既有“四看法”的优越性,又有“比差法”的民主性,贫困户都是由群众自己通过“比穷”方式确定的,对贫困户给予政策扶持,群众心服口服,社会认可度高,解决了政策支持对象精准透明的问题。
谋路径——
在扶贫开发中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变行政命令下的“被动式扶贫”为利益导向与群众意愿相结合的“问需式”“参与式”“主动式”扶贫,既能激发贫困户自主创业的内生动力,又能确保项目安排不出现“跑冒滴漏”
目击贫困,更体会到脱贫攻坚之难。曲折的山路,尽管修成了水泥路面,依然难以掩饰道路的简陋。在长春堡镇垭关村,全村369户人家中,有170多户是贫困户,没有劳动力、没有技术的苦恼制约着乡民的发展。
对症下药,才能斩断贫困的根源。一户一个脱贫计划、一套扶贫措施,脱贫的路径才能清晰起来。
在宫晓农的心中有一道等式:等号的一边,是区里的“一市五金多套餐”政策,另一边,则是全区贫困群众的脱贫攻坚。
“我们通过先期开展试点工作总结提炼出的问需式精准扶贫新机制,由政府出资金、出政策、出思路,贫困群众自愿申请、自己选择、自主发展。”宫晓农说。
“一市”,即七星关区针对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传统农业收益较低、部分耕地出现撂荒闲置的实际,按照政府出资建立的“苗木超市”。按照实施“问需式”造林绿化扶贫的思路,七星关区针对宜林地、具有一定劳动力、自愿种的农户,免费向农户提供苗木,让大家发展经果林或用材林。
为了解决贫困群众在发展中的资金难题,七星关区专门拿出1.5亿元设立特困群众大病医疗抵垫周转资金、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小额贷款贴息资金、风险兜底资金、产业发展担保资金,每项3000万元。
“多套餐”,即根据贫困农户的现状、致富意愿、致富能力等个体差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问需式”原则,让贫困户自选扶贫项目,因户施策、精准扶持,设计了10项“扶贫套餐”,收录了能繁母牛、绿壳蛋鸡、乌骨鸡、蛋鸭、黑山羊、设施蔬菜、脱毒马铃薯、蚕桑、莲藕、羊肚菌等10个方面的种植养殖项目,并将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丰富套餐内容。
七星关区委副书记聂忠智介绍,“套餐”由贫困户主动申报,项目由贫困群众自主实施,党委政府仅提供技术指导和贷款贴息扶持,增强了贫困群众发展致富的主体责任意识,提高了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扶贫主体由“政府主导”转变为“群众主导”,扶贫动力由“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扶贫方式由“输血式”转变为“造血式”。截至目前,该区已有8000多户群众踊跃“点餐”。
“‘一市五金多套餐问需式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在整个运行过程中,切实以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为出发点,突出了群众的主体地位,转变了群众等、靠、要’的思想观念,调动了贫困户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毕节市委副书记李建说。
真脱贫——
建立“五金”,用1.5亿真金白银来推进“套餐扶贫”,这是党委、政府重视扶贫工作的具体表现。实践证明,只要党政一把手认识到位,党委政府工作重心就能够迅速转移到决战贫困上来,扶贫工作就不会停留在口头上
两头苏门达尔能繁母牛是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长春堡镇垭关村农民张祥印的全部希望。在他眼里,3头母牛不仅能够解决他的生计问题,还能让他赶上小康生活的步伐。
今年58岁的他是当地的贫困户,家里几亩山地一年只能收1200斤玉米和800斤土豆。年均纯收入只有1000多元,入不敷出,长年为生计而苦恼。
2015年9月,张祥印在政府提供的套餐中选择了养牛套餐,到村里出了证明,到乡扶贫办盖了公章,不到半天,他就从农商行拿到了2.4万元政府贴息的买牛贷款,开始了梦寐以求的养牛生活。他给记者算了笔账:每头母牛3年可产2头仔牛,按每仔卖1万元计,能有4万元收入。
通过企业、合作社、能人大户等经营主体带动产业扶持,带动贫困户获益,关键在于利益联结机制。能否实现利益联结,其重要前提就是市场,就是销售,就是效益。有利益才谈得上利益联结。
发展得风生水起的撒拉溪镇兴隆村兴联蛋鸡养殖场也是其中的受益者。该公司“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合作社担保、贫困户贷款入股、支农资金支持,组织贫困户贷款入股发展,按股保底分红,负盈不负亏,入股的贫困户每户股金5万元,每年可分红3万元,同时还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
养殖场老板张永健告诉记者,养殖场之所以能保证贫困户利益,其重要原因不仅是产品产得出,更重要的是产品销得快、卖得好、效益高。在市场销售中,兴联养殖场依托“乌蒙山宝·毕节珍好”这一农产品公共品牌,将鸡蛋直销深圳市,产品销售快捷,供不应求,还比本地市场价格高。
定制心仪的“致富套餐”,这让贫困群众谋发展脱贫致富的积极性高涨,动力十足,许多外出务工的群众也纷纷回乡发展。
“我是在浙江打工的,听到这个政策以后我就回来了,准备在老家贷款来养牛养猪,或者养鸡。既可以赚钱,又可以和家人在一起,我觉得国家这个政策真的很好。”撒拉溪镇冲峰村村民韩双福,作为可以享受到该政策扶持的村民之一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在当地,像他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大家纷纷表示,希望借助好政策,发展致富路。
撬资本——
把扶贫资金、财政资金、社会资金、金融信贷资金等各类资金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积极作用,创新了扶贫开发资金投入模式,确保投入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利用财政资金撬动金融资金,必须考虑两个问题:首先,财政资金从哪里来、够不够;其次,银行有多大放贷规模,能不能满足贷款需求,有没有积极性。
利用“五金”,去年8月以来,七星关区已发放小额贴息贷款1.32亿元,需贴息2640.2万元;精准扶贫产业发展资金已发放525万元,产业发展担保资金已担保贷款4100万元,扶持了26个养殖场,带动上千户贫困群众参与发展。
七星关的实践也证明,建立一套有效的政银合作机制,确保信贷资金的安全、用途和效益,就能解决银行“嫌贫爱富”的问题,也能激发银行放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政府、银行、贫困户三方满意。
同时,七星关区为了“一市五金多套餐”能够顺利开展,特别注重在制度保障、技术服务、资金监管等配套服务问题上下功夫。
对每一个扶贫套餐产业项目,从投入到产出效益,均进行了精心测算,所推荐套餐项目都是投入小、见效快、回报高且2-3年就能够实现脱贫目标的优质项目。
精准扶贫多套餐,涉及种植业、养殖业等多方面,技术指导和疫病防控是精准扶贫多套餐发挥效益的关键所在。该区组织相关业务部门编印了《七星关区精准扶贫套餐技术指导手册》,并组建了区级种植业技术服务组和养殖业技术服务组,为多套餐的实施提供技术服务保障。
组织兽防人员对农户进行培训,针对养殖户制定技术指导工作牌,在村级设立防疫点,在集中村寨设立配精站,通过多种方式选派兽防人员,做到每村一名专业兽医。同时,区里出台了“政府埋单、群众享受”的防疫制度,政府提供疫苗并按防疫工作每头牛2元、猪1元、家禽0.2元的标准补助兽防人员,让兽防人员上门免费给群众畜禽做防疫工作。
野角乡在推进贴息贷款养牛项目过程中,还探索总结了“四到户四把关九措施”工作模式、“四不贷两具有”审核制度等工作机制,确保配套服务能有效跟上产业发展需要。
撒拉溪镇组织镇村干部进行市场调研,并通过干部担保,让客商将商品牛运送到该镇供群众现场议价选购,确保贫困户能买到平价、满意的能繁母牛。
长春堡镇印刷“一市五金多套餐”群众脱贫奔小康服务卡,明明白白告知群众申办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其他相关乡镇街道也结合实际,制定了相应的推进措施和办法。
“1.5亿元设置‘五金’,至少可以撬动2亿元以上的金融资金和2亿元以上的社会资金参与扶贫,项目跟上,资金跟上,服务跟上,我们有信心让全区23.05万贫困人口三年之后全部脱贫。”宫晓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