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高热时 宜解衣而不是裹衣
- 发布时间:2016-01-05 02:34:28 来源:长沙晚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长沙晚报记者 杨蔚然
通讯员 胡翠娥
指导专家蒋屏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主攻小儿肾脏病和小儿肺系病,如肾病综合征、紫癜性肾炎、小儿遗尿、小儿哮喘、慢性咳嗽等。门诊时间为每周四下午。
核心提示
气温骤降,很多小儿感冒发烧。
家长是否真的了解发热?在孩子感冒发热时,家长是否真正给予了科学、理性的护理呢?据儿科医生临床观察,现状不容乐观。到底如何护理、处置孩子的感冒发烧?
A 腋温超过37.4℃,可判断孩子发烧
蒋屏介绍,我们要了解这些问题:什么是发热、发热的程度应该怎样分等级、发热对孩子只有坏处还有没有好处等。
发热就是体温异常升高,正常孩子的腋下温度一般在36℃~37℃。家长在发现孩子发热时,建议先用体温表测量体温,腋下测量时间以5~8分钟为宜,注意体温测量不是越久越好,如果测量时间超过10分钟,所测体温将会偏高。如果腋温超过37.4℃,就可以判断孩子发烧了。
我们一般将发热程度分为4个等级:低热(37.5℃~38℃),中度发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
人体在发热时,血液循环加快,就会运送很多白细胞到感染部位去与病原体作斗争,而且也会调动全身免疫系统,促使人体产生抗体与病原体作斗争。因此,发热是身体的一种防御功能,在38.5℃以下的发热,一般不需要积极降温。
【温馨提示】持续高热甚至超高热,会增加人体营养物质及水液的消耗,对人体各个系统及脏器功能,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甚至损害,特别是神经系统的损害。高热可增加颅内压,体温每升高1℃,颅内血流量则增加8%,临床可出现烦躁、头痛、抽搐,甚至昏迷、脑水肿和中毒性脑病等病变。体温大于38.5℃时,应积极给孩子做降温处理。
B 3岁以下孩子高热,需及时服退热药
常用的降温方法主要有两种:药物降温和物理降温。
当腋窝温度大于38.5℃时,医生会要求家长给孩子喂服退热药,这就是药物降温法。临床常用的退热药主要有:对乙酰氨基酚(即常用的泰诺林或退热栓的成分)和布洛芬(即常用的美林或托恩的成分),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比较,前者退热效果及退热持续时间均不及后者,前者一般可持续降低体温约4~6小时,后者为6~8小时,24小时内前者口服次数不能超过4次,后者不能超过3次。
“两个药的副作用,是家长最关心的问题。”蒋屏表示,对乙酰氨基酚是世界卫生组织为儿科推荐的首选解热镇痛药,其副作用主要是对肝细胞的损害,但对胃肠道刺激小,对血小板及白细胞影响小,这些临床表现是布洛芬所不及的。而布洛芬对肝功能影响相对小一些,但对有肾功能损害的患儿宜慎重使用。
【温馨提示】很多家长都很顾忌药物的副作用,却忽略了高热本身可能导致的人体损害,在抉择时,我们需要两害相权取其轻。另外,很多家长在家已测到孩子体温达40℃,手边也有退热药,却常常不给孩子喂药,而直接到医院候诊,无形中增加孩子高热抽搐的危险。因此,对于3岁以下小儿,在家中如果已经高热甚至超高热,请先口服退热药,再就近去医院诊疗。
C 物理降温法可行,高热反复时速就医
“孩子口服退热药1~2小时后仍然高热,需要结合物理方法降温。”蒋屏介绍几种常用的物理降温方法:
方法一:解衣散热,保持室温在一个适宜水平,促使身体散热。试图多裹衣物以助发汗退热,这是错误做法,孩子的体温调节中枢还未发育完善,排汗散热功能不及成人,高热时宜解衣而不是加衣。
方法二:冰敷降温,将冰袋用小毛巾包裹好,放在患儿的前额、头顶或体表大血管处(如腹股沟、腋下等处)帮助降温。此法不适合发热时四肢发凉甚至是畏冷寒战的患儿,冰袋禁放于心前区、腹部、枕后、耳廓、阴囊处及足底。家里若没冰袋,家长可用2~3根碎碎冰(棒棒冰)代替。
方法三:擦浴降温,用温水擦浴,或用退热中药汤剂煎水外擦降温,本法适合于全身发热并见四肢厥冷的患儿。用沾有温水或中药的毛巾轻擦面部、颈部、腋部及腹股沟区域及四肢,不要擦拭胸腹部,水温以30℃左右为宜。
方法四:泡浴降温,即用洗澡的方法帮助患儿降热。将患儿置于温水中或解表退热中药外洗汤剂中,用毛巾轻擦患儿全身皮肤,以皮肤微微发红为好,水温以大于患儿体温1℃为宜。此法不宜2岁以下小儿,以免发生虚脱而昏厥。
方法五:使用降温贴,同时配合口服退热药。
【温馨提示】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都只是一种对症治疗的简单方法。如果孩子高热反复,特别是出现精神不振、嗜睡、呕吐甚至抽搐等症状,应立即去医院就诊,在医护人员指导下,采取降温措施及其他治疗措施。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