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陕西延安:扶强“基地”破“三无”

  • 发布时间:2016-01-03 05:45:06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一场大雪过后,陕北高原气温降了不少。一大早,家住延安市延长县交口镇后段家河村的段文生老两口就忙碌起来。作为延长县二海家禽散养专业合作社的驻村理事,段文生不仅自己养鸡,还负责村里11户贫困户的养殖服务。

  正在窑门口排队交鸡蛋的张秀梅就是其中的一户贫困户。54岁的她一个人生活,又身患多种疾病,家境非常困难。去年初,镇里驻村扶贫干部帮助她加入了二海养殖合作社。合作社以“借鸡还蛋”的方式送给她家60只鸡苗,又免费帮她建起了标准化鸡舍,按照每个1.2元的价格收购土鸡蛋,张秀梅如今手里终于有了活钱。

  在延长县扶贫局局长赵文革看来,引进专业合作社介入扶贫,将合作社作为扶贫基地,可以精准解决无资金、无技术、无经营能力“三无”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难题。如今,在二海养殖合作社570多户在册社员中,类似张秀梅这样的贫困户已经增加到90多户,涉及周边三个乡镇。

  然而,站在市场的角度,这些“三无”贫困户并非优选成员,那么,合作社参与扶贫的积极性和可持续性从何而来呢?

  “扶‘基地’,才能破‘三无’”,延安市扶贫局局长牛永红表示,与以往“政府+贫困户”的扶贫模式相比,“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着力点不同。

  首先,当地整合扶贫资金,在继续实施政府兜底保障的基础上,按照每户年均1000元的标准补贴给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为载体带动贫困户“造血”脱贫,政府监督考核过程和效果;延安市还规定,县区用于扶贫开发的财政配套资金不低于本年度财政预算收入的2%,且每年增幅不低于20%;此外,针对产业扶贫,延安还专门在市县两级设立精准扶贫贷款基金,以贴息和风险补偿的方式撬动金融资本专项扶持产业扶贫项目。

  记者见到二海家禽散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春谱时,他正忙着与销售经理李晓辉商量西安社区直营店的装修。2015年8月,合作社刚刚获得了200万元的精准扶贫贷款,张春谱用这笔钱投资了西安直营店、基地禽蛋冷库、贫困户标准鸡舍等项目。“财政贴息后,贷款利息只有三厘多。”李晓辉欣喜地告诉记者,“直营店还没有开张,注册会员已经达到2360多个”。据介绍,去年延安市还在县区建立了300万-500万元的贫困户产业发展小额贷款风险担保抵押基金,协调金融部门按1∶10比例放大规模,可户均发放3万-5万元的免担保、免抵押小额到户贴息贷款,政府财政连续贴息3年,目前全市共筹措担保抵押基金3400万元,累计为贫困户发放产业扶持贷款1.9亿元,覆盖贫困户6300多户。

  因地制宜,依托当地现代农业规划,延安市“合作社+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正逐步走向“定制化”。在延安富县直罗镇富红果业合作社,一片150亩的矮化密植苹果园里,刚刚栽下几个月的果苗长势喜人。“这个园子的地是从5户贫困户手里流转来的。”富县扶贫办副主任李琳介绍说,由于自然环境差异,川道地区的群众过去只能种玉米,收入微薄。为此,县里以奖补政策鼓励专业合作社定制产业帮扶项目。富红果业工作人员说,“矮化密植苹果栽培是合作社去年专门引进的新技术,特别适合川道地区,现在贫困户一边在合作社做劳务,一边学技术,学习、增收两不误”。结合部门包扶,延安文化旅游部门针对贫困家庭中老年妇女的特点,精准培训当地剪纸、麻绣、布贴等传统民间艺术人才,以来料来图的“订单”模式,开展文化产业扶贫,参与的贫困户年均增收超过4000元。文化旅游业带动539户贫困户脱贫致富;有320家专业合作社以土地流转和产业托管形式参与精准扶贫,覆盖贫困人口2600多人。

  精准产业扶贫也激励着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育成长。有25户贫困户的富县直罗镇南家湾村,2015年已诞生了苗木、物业劳务等3个农村合作组织,南家湾苗木合作社理事长南世林指着占地62亩的苗木基地说,过去贫困户分散经营单打独斗,抗风险、可持续脱贫效果差。“现在合作社把大家组织起来,规模化、规范化经营;这片62亩苗木基地,每亩可栽油松2500株,一株市场价10元以上,在市县林业部门的帮扶下,目前内蒙古、山西客商都来预订了”。据李琳介绍,2014年以来,全县参与扶贫的农村合作组织达到50多个,新成立扶贫专业经济合作组织12个,涉及家禽饲养、苹果种植、苗木栽培、红薯辣椒小杂粮等。

  配置以生产型服务业为主的“扶贫链”是延安市推进精准产业扶贫的又一探索。

  在洛川石头镇新城5栋2单元,刚刚迁入新居的史家河村村民史铁春如今已成为“工人”了。搬迁后,他和儿子在镇里“好帮手”劳务公司登记注册,专门从事自己擅长的果园农机修理。“好帮手”劳务公司是在当地镇政府扶持下,群众自发成立的集体劳务合作组织,目前已注册搬迁贫困户470多人。

  洛川县委书记彭安季分析说,洛川塬区苹果产业规模很大,到了疏花、套袋、仓储旺季非常缺少劳力;而川道地区群众由于缺乏培训、组织,很难有效参与苹果产业服务业链条中去。“好帮手”之类的劳务公司恰恰扮演了这样的对接平台。“现在果园、冷库老板需要劳务,都直接与我们公司联系,由公司直接组织,发派工单,不仅信息灵通,人尽其用,而且避免了贫困户零散接单务工的劳务风险和纠纷。”“好帮手”公司经理张军营介绍,自2015年4月成立以来,针对仓储、运输、剪枝、包装等环节技术,县里先后组织了多场培训,而且还专门聘请了法律顾问以确保贫困户的劳动权益。目前,在洛川峡谷区域,已经有4家类似的劳务合作组织应运而生;延安全市的贫困户劳务输出已突破5.6万人次。

  培育有技术懂经营的后续人才,促进贫困户青年就业是产业精准扶贫的关键。为此,延安市启动了大规模四级“贫困户技能培训”。其中“两后生”培训是这项工作的突破口。“所谓‘两后生’是指贫困家庭中初中毕业未上高中和高中毕业未考上大学的‘后生’娃娃”。延安职业技术学院技能培训中心主任鲁海栋告诉记者,培训为期3个月,开设电工、焊接和旅游酒店3个专业,学员全部享受免学费、住宿、教材等“四免一补”政策,结业后颁发技能鉴定证书。据介绍,目前延安市累计培训贫困人口3.8万人次。

  记者在延安采访期间,恰逢互联网加革命老区电商发展延安峰会召开,来自延安12个区县的200多家农村电商站点像赶集一样参加了“年货节”的启动仪式。延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冯振东表示,目前延安市“合作社+农户”产业扶贫模式已经发展至343家,覆盖贫困户1.1万户3万多人。如果在此基础上再实现与农村电商的融合壮大,必然会为精准扶贫提速加力。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