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措实 获得感才真
- 发布时间:2015-12-28 06:21:00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2015年,多项重大民生领域政策密集出台。给人最大的感受是“实”。
实在哪?在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举例说明,年初,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意味着多年来备受诟病的养老金双轨制成为历史。
直接参与这项改革的人社部原副部长胡晓义坦言,要尽可能兼顾到各个利益群体,完成这项工作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不管困难多大,开弓没有回头箭。到2015年末,全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落实了养老金并轨。
不仅仅是养老金改革,面对问题不回避、不拖延的改革信念贯穿全年,让人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改革的勇气和诚意,体会到深化民生领域改革的决心和力度。
实在哪?在百姓不断增长的获得感。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到社会救助,从促进教育公平到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改善民生福祉,一直是社会事业建设努力的目标。今年以来,纵贯养老、医疗、社会福利的社保安全网不断织密织牢,成为一大亮点。不少百姓明显觉得比过去腰包鼓了、底气足了。而随着临时救助力度的加大和城乡低保标准水平的不断提升,困难群众也真切感受到社会救助的力量越来越大。
改善和保障民生,离不开财政的强力支撑。在经济增长趋缓、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背景下,国家用于民生开支的“真金白银”却有增无减。一降一增的鲜明对比,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民生保障问题的高度关注。有数据为证,今年前10个月,全国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财政支出的增幅都在两位数以上——教育支出1.92万亿元,增长16.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57万亿元,同比增长21.7%;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9115亿元,同比增长20.6%。民生财政、社会事业仍然是各地财政支出的重点。
随着各地社会事业投入占整个公共财政支出比重的不断加大,我国社会保障网覆盖面还将继续扩大,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保障水平。
应当看到,随着社会保障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群众对民生的要求会随之水涨船高,社会保障的服务内容同样呈现出日益多元化的趋势,这就需要我们在坚持普惠的同时,兼顾对特定人群特定需求的针对性。具体来说,就是要善待每一个人,尤其要关注各类型的困难群众,确保处于社会边缘、弱势群体的基本民生诉求得到有效保障。
正如经济发展从重数量转向重质量一样,社会事业的发展趋势也要从数量导向转向质量导向。只有切实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增进民生福祉,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进步,让社会保障网织密织牢,让百姓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民生红利。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