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18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收购题材难以成为市场主流热点

  • 发布时间:2015-12-26 09:32:50  来源:新华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时下,保险公司举牌上市公司已经成为一种时髦,特别是前海人寿及关联方通过不断举牌当上了万科的第一大股东,对原股东的控制权发起了挑战之后,不但使得万科的股权之争成了市场舆论的焦点,而且也引爆了一个全新的题材——收购题材。

  所谓收购题材,是指那些第一大股东持股不到30%,其控股权存在丢失风险,上市公司可能因此而易主的状况。换言之,也就是上市公司的控股权会被其它方收购。应该说,通过股权收购来改变上市公司的大股东,这本身就是资本市场的基础功能,由此引起的股权争夺战,也就是所谓的“敌意收购”现象,是资本市场所特有的一种形态。当然,由于打股权收购战成本极高,在通常情况下一般不会发生,即便出现了,最后大都也是以和解结束。真的像当年包玉刚为控制九龙仓而大打收购战的情形,还是很少见的。自沪深股市建立以来,也有过几次股权收购战,最早爆发的就是宝延事件。不过,如果单纯从股权收购的角度看,最后都不了了之,并没有取得严格意义上的成功。

  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一方面股权收购战一旦开打,主要看各自投入的资金规模,这个时候会有太多的外部股东进入其中,试图在收购与反收购的激烈较量中分得一杯羹,因此往往会导致股价非理性上涨,对参与收购战的各方来说带来极大的财务负担。另外,一旦被收购一方反收购失败,通常会出现高层管理人员的大规模流失,这不能不影响企业的经营与稳定。特别是相对于那些轻资产公司来说,如果收购战结束后拿到上市公司的壳,意义的确不大。当然,对于重资产公司而言,情况会有所不同,但在资产价格走低的背景下,以很高的溢价争夺资产是否明智,也值得探讨。相应的,股权收购战中最明显的效果就是相关上市公司股价大涨,如果收购方与被收购方都能够从中获得足够的收益,那么多半这场收购战也就是无疾而终。纵观中外股市的历史,尽管股权收购发生过不少,但敌意收购鲜有成功的案例。跟风炒作收购题材的股票,除非很早就介入,否则风险往往大于收益。

  回到中国资本市场上,虽然在10年前进行股权分置改革,但就股权结构而言,绝大多数公司还是高度集中的。第一大股东持股低于30%的上市公司数量很少,即便有些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占比不高,但由于大股东身分特殊,有能力与其它非关联股东结成实际的一致行动人,所以外来股东要想成为真正的第一大股东,并且实际掌握公司的控股权难度很大。更何况,对于保险公司这样的财务投资者,实际控制一家或几家制造业企业,似乎也不是很合乎逻辑的事情。所以,尽管现在保险公司频频举牌上市公司,但这是否就意味着这些公司一定会爆发股权收购战,还是很值得怀疑的。股权收购需要统筹安排、周密设计,并非罗列几个财务数据就可以轻易进行的。

  当然,资本市场永远有浮躁的一面,当围绕万科的股权收购战如火如荼地打响后,人们自然会关注谁将成为万科第二、万科第三,相关股票因此大涨难以避免。只是,作为理性的投资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现在这个收购题材,本身并不具备蔓延性,也未必具有可持续性,因此必然是以短期投机炒作为基本特征,而不可能演绎为长期题材。所以,关注收购题材是必要的,但不应该将其作为市场的主流题材。投资者更应该通过收购题材的急剧升温,了解当前市场存在资产荒,知道有大量资金在寻找投资机会以及在此背景下股市价值需要重新评估。搞明白了这些,对于接下去的投资策略,也就会感到清晰了。(作者桂浩明为申万宏源证券首席分析师)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