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六百亿斤粮是如何夯实抓稳的

  • 发布时间:2015-12-24 04:13:17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 瞿长福 李华林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粮食数据显示,湖南省今年的粮食产量达到600.59亿斤,其中水稻产量528.96亿斤。湖南省农委主任刘宗林说,这一数字创下湖南省粮食产量新高,自此,湖南粮食在2012年站上600亿斤台阶以来,2014年、2015年又连续两年站在这一台阶上,“600亿斤粮食的基础更加牢靠了。”

  水稻是中国人最重要的口粮之一,作为内陆粮食主产区尤其是水稻生产大省,湖南省多年来保持着国内水稻生产面积和总产量第一的位置。不过,对于这样一个水田面积不到4000万亩,地块分割,且近三分之二属于中低产田块的产粮地区,要一直保持水稻生产优势并非易事。湖南是如何做到的?

  “种粮有前途”,既是政策持续发力的效应,也是基层实践的生动反映

  “种粮既有前途,也有钱图。”说这话的周怀,是湖南二一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裁。周怀今年34岁,海归,工商管理专业,“干上种地这一行,完全是受鼓动的结果”。2006年,周怀回国后做网络营销,后来因为行业调整回到长沙市。回家干啥呢?周怀在当地政府就职的同学建议他投身农业。于是,这位年轻的“门外汉”与同伴一起在2009年底成立了农业公司,第二年一口气转租了望城区6000多亩湖区水田种水稻。

  但是,由于不熟悉农业,管理专业知识用在农民身上也有些水土不服,2010年公司1600亩晚稻几乎绝收,当年亏损370万元,2011年、2012年连亏,指望大干一场的周怀跌入人生低谷。此时,湖田所在地的丁字湾镇政府知道情况后伸出了援手。湖田条件并不好,政府部门出面与租地农民协商,把租金由每亩660元下调到480元,并在粮仓、良种、机耕道建设以及专业技术上给予具体指导和支持。2013年,周怀渐渐走出困境,并成为湖南省第一家包括机插秧在内的全程机械化粮食生产企业。“对我来说,好政策就是政府在最需要的时候伸手相助。”周怀说。

  帮扶了一个大户,带动了众多农户。在湖南,种粮户眼中的好政策,大多都是这样一件件具体实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与帮助,可能是购买农机时简单明了的补贴,可能是选种子时农技员的提醒,也可能是收割时村委会及时的帮助。湖南省农业厅粮油处处长周志魁说,种粮看上去是农民自己的事,但在种粮效益整体不高的背景下,政策支持是粮食生产最直接的保障。在基层,这种政策说白了就是各级政府部门在怎么做、怎么干。

  政府怎么做?这些年湖南省每年开春后第一个工作会议就是抓春耕,主要是水稻,从双季稻规模、品种结构、资金补贴,到关键技术、机械化推广,每个环节都要过一遍。这一强势信号一直传递到村委会。长沙县县长张庆红说,2012年到2014年,县里每年投入到粮食环节的各级财政资金都在3亿元以上,国家产粮大县奖励资金全部用在粮食生产上,县里还另外拿资金奖励种粮大户,“让种粮人切实感到有奔头”。

  “种粮可持续”,粮食生产过程成为地力增加、技术提升和现代化加速的过程

  长沙县金井镇同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黄龙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新农人”,尽管才27岁,却已经领头耕作了近8000亩水稻。黄龙是湖南农大植保专业毕业,2011年在大学读书时就租种30亩水稻搞试验。当年结果一出来,周围的农民说,种了这么多年地没见过这么好的产量。2013年毕业后,黄龙牵头成立了种植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带着5个大户流转800亩水田搞优质高产稻。

  在他的农田里,标准化流程分为育秧、耕地、播种、防虫等6个大环节、143个小环节,每个环节都有自己的技术要求。比如,当地80%使用抛秧,别人一亩地用六七十个秧盘,他用90个,密植。收获时,他的早稻亩产超过900斤,晚稻亩产超过1200斤。

  合作社的产量提高了,周边农户也跟着沾光。长沙县福临镇农民黄光辉62岁了,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捡地种,2012年碰到黄龙时租地规模到了90亩,此后黄龙种啥他种啥,去年早稻亩产由过去的700多斤上升到880斤,晚稻亩产达1300斤,净赚了一台收割机。今年他把规模扩大到240亩,加上养猪,年收入30万元不在话下。长沙县农业局副局长叶春德说,技术支撑粮食生产的一项重点,就是发挥大户的作用,大户学技术积极性高,带头作用也更直接。

  除了大户的技术引领作用,湖南粮食的重要一招是绿色高产优质创建,其中一大节点就是抓优质品种。2015年9月30日,湖南省农委在衡阳县一次性公布5个新的优质杂交水稻品种。湖南省农委主任刘宗林说,这种力度既是湖南粮食的张力,也是湖南粮食的潜力。优质品种怎样推广?在高产创建项目之外,农村“两委”成了优质品种推广的具体抓手。长沙县金井镇九溪源村党支部书记林革新说,村民过去抛荒严重,这几年村委会协调把抛荒地统一有偿借种给大户,又通过统一服务种植优质品种,不仅解决了抛荒问题,全村粮食产量和质量都提高了不少。

  在浏阳市,藏粮于技与藏粮于地相伴而行。这里的生产方式称为“七改”:改常规品种为高产优质品种,改分散育秧为集中育秧,改稀植为合理密植,改随意施肥为配方施肥,改病虫害常规防治为绿色防控,改传统耕作为全程机械化耕作,改掠夺式用地为用养结合用地。同时,湖南开始倡导双季稻生产与生态县创建结合,使水稻田在蓄滞洪水、补充地下水、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方面都能持续发挥作用。

  “种粮有后劲”,无论是经营体系创新还是服务体系延伸,都体现出改革创新的活力

  湖南省不到4000万亩水田,水稻播种面积6100多万亩,1400多万农户,算上复种面积户均水稻仅4.3亩。这样的小、散规模,让粮食站在600亿斤台阶,并且要逐步提升,要保持后劲,没有经营体系和服务体系的改革创新,肯定行不通。

  湖南卫红米业有限公司的逐步发展为这一创新过程提供了完整样本。卫红米业是当地较有名气的粮食加工企业,说是加工企业,其实是一家产业链完整的农业龙头企业。董事长周正春2004年开始做粮食收购,在实践中感悟到,加工产品好坏取决于稻谷品质,但千家万户散小格局难以种出高品质稻谷。于是,2007年,他流转2600多亩土地种水稻,自己来解决稻谷品质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他发现农户种粮有5大难题:农资采购、农技信息、粮食风干、粮食销售、农机作业。

  如何解决这些难题?他有了新的想法,建立“粮食银行”:农户把稻谷按国家最低收购价托底交给卫红米业,可以按当时的市价收取现金,也可以等来年开春市价最好时按最新行情收取现金,无论何时,卫红米业的收购价保证不低于国家最低收购价。粮食银行看上去只是保底收购加工,但它真正的魅力在于,卫红米业做的是全产业链服务。加入粮食银行的农户,从种植品种选择、耕地整地、治虫施肥、收购风干、销售保价都可以享受到卫红米业的全程服务。卫红米业通过粮食加工业,实现了散小农户的规模化经营。现在,加入卫红粮食银行的农户超过5000户,面积10多万亩。

  基于这种来自田间地头的实践创新,湖南的粮食规模化经营出现了形式多样而且效益明显的变化。宁乡县花明楼镇双树村的杨卫东流转了800多亩水田,既是种植大户,也是卫红米业的签约户,12月8日记者见到他时,他的水稻已经卖出100多吨,还有300多吨存储在卫红米业,约定2个月之后取现。而68岁的王家胜老人,租种了120亩地,全部托付卫红米业全程服务,他成了全职“委托大户”。据湖南省农业局粮油处统计,2015年全省水稻种植30亩以上的大户有14.16万户,流转土地1113.7万亩,占全省水稻面积的28.38%。

  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带来了耕地的园田化和标准化生产,粮食品种质量的提高和种植结构的合理调整,农机推广力度也明显加大。长沙同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黄龙说,2011年他的粮食增产了,但并没有增收,因为机械化程度低,成本抬高。这也成为他加紧成立农机合作社的直接动力。

  更令人注目的是,规模经营的发展,推动了多种形式农业服务组织的产生和服务链条的延伸,粮食生产的后劲更足。湖南神龙大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就是这样一家巨无霸农业龙头企业,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刘梅春介绍,现在公司推进的一站式粮食生产供应链流程,一头以县为单位,确定全县农业服务面积;一头以此为基础连接各种农资供应企业,敲定最优农资产品目录和价格。大丰公司对签约地区展开全程现代服务,并由此构建起铺设到各乡镇的综合服务网络。这样,一张以社会化专业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立体农业网络,就在龙头公司的牵头和地方政府支持下展开,深刻而生动地改写着粮食生产格局和面貌。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