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丰产农民笑
- 发布时间:2015-12-21 06:00:05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挂断电话,付玲抓起桌上的笔记本,急匆匆走出办公室。
此时,时针刚指向12月15日的中午13时。“周师傅,马上走了哟,村民们全都在教室里等着了。”喊上司机小周,付玲向38公里外的铁峰乡桐元村赶去。
急,是因为知道村民们在盼。桐元村家家户户都种猕猴桃,眼下正值瓜果冬季管护的关键时期,村民们盼望着能有专家过来,传授果树修整和施肥技巧,为来年丰产做准备。这不,刚才村主任任孟树打来电话说,原本14:30才开始的培训,已经有30名学员早早赶到现场。
付玲是重庆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万州区分校的校长,像这样的农技培训班,她已经数不清自己到底办过多少期。1993年从四川农业大学毕业后,她一头扎进田间地头,22年来始终坚守在农技岗位。她说,“我最大的快乐就是看到大地丰产,农民欢笑”。
把学校办到村里去,办在产业上
时已入冬,铁峰山上浓雾弥漫,细雨不断。天很冷,但桐元村村民们心头都热乎乎的,大家知道,付校长这一回是来“传经授宝”的。
这是一场农民“田间学校”的学习日活动,主角是村里猕猴桃合作社的30名种植大户,主题是“猕猴桃管护技术”。课程环节并不复杂,先是学员分组就当前的农事活动和技术难题进行讨论,接着各组小组长分别上台介绍情况,并听专家现场点评,最后是走进田间地头直接操作和指导。
听说有几户人家今年的猕猴桃产量超过了1万公斤,村民陈明芬一下就愣住了:“为啥我家的产量才5000多公斤?”“你家的树是不是遭了病虫害?”“去年咋给果树修的枝?枝没修好,产量肯定下来。”……讨论环节很热闹,大家都把自己的经验拿出来为陈明芬“支招”。听完大家发言,付玲在展板上写下“以树定产,以产定枝”几个大字。她说,这是果树修枝的原则,“咱们修枝的时候要记住‘三去三保’,就是去弱枝,保强枝;去密枝,保稀枝;去夏枝,保春枝”。
付玲的课,村民们爱听。而她创新的农民田间学校培训模式,更是让大家纷纷竖起大拇指。为啥?“好懂,顶用!”村民李相前笑着说,这种培训“零距离”、有互动,大伙儿学到了技术,赚到了钱,越干越有信心。
时间拉回到2010年。这一年,万州区在重庆率先启动了农民田间学校建设试点。学校该办在哪儿?学校该怎么办?怎样更好地向农民传授农技知识?这些问题一开始就涌上了付玲的心头。一番调研过后,付玲想通了,只有围绕产业,把学校办到村里去,才能接地气,农民才会有兴趣。她提出了“大户带动型”“公司推动型”和“专业合作社领办型”三种田间学校建设模式,并率先在万州区的长岭镇龙立村、溪口乡九树村、铁峰乡桐元村进行试点。
第一次参加“田间学校”培训时,龙立村村民熊同正被讨论环节给“吓”到了:“我是来学习技术的,怎么还要参加讨论啊?”许多学员刚开始都跟熊同正有着同样反应,因为他们怕发言,不敢讲,也不愿说。而这在付玲看来,正是“田间学校”与传统农技教学最大的区别,她不仅鼓励学员讨论发言,还与大家一起做趣味游戏,想方设法让学员们多动口动脑,提高学习参与度,破除传统农技培训中老师填鸭式教学、农民处于被动接受的“痛点”。
付玲希望通过“田间学校”培养起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从事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农民。她在试点实践中,总结出了农民田间学校四个方面的突出特点:培训对象的主导性和主动性;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多样性;教学方式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学用结合的实践性和实效性。
2012年,农业部在万州召开全国农民田间学校现场会,付玲创新总结的办学模式开始向全国推广。如今,万州区已经建设了40个农民田间学校,注册农民学员近1000人。
为移民安稳致富提供智力支撑
一遇到技术上的困难,丁书清就想到去找付校长。
49岁的丁书清是万州区农建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也是一名三峡农村移民。12月14日上午,他早早地来到万州农广校,见到付玲就赶紧说明来意:“我在甘宁镇仙云村建了一个100多亩的花卉苗木基地,明年开年就要对100万株李子树苗进行嫁接了,可是工人们不熟悉嫁接技术,想请个农技专家过来作一场技术培训。”付玲二话没说,拿起电话就联系了万州区果树站的专家,约定在12月28日上午前往仙云村进行实地指导。
在丁书清眼里,付玲一直都是他创业致富路上的引路人。1993年,丁书清一家从重庆奉节县移民到了万州区双河口街道的一碗水社区。起初,他卖瓷砖建材,亏了;接着去开了两年出租车,也没赚到钱;最后,在家养起了50只白羽肉鸡,没想到这鸡还总闹病。这时,他参加了付玲组织的一期移民创业培训班。15天的免费培训和交流,不仅让丁书清弄明白了鸡生病的原因,掌握了预防和治疗的技术,还认识了很多同行。他说,正是这次移民培训坚定了自己从事养殖业的信心。2010年,在得知丁书清成立的农建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有对社员进行技术培训的想法后,付玲邀请了山东、河南等地的专家来到万州,专门就家禽养殖管理为48名社员代表开了一期培训班。
如今,丁书清的合作社有养殖户329户,总产值已经突破2亿元。他几次想请付玲吃饭都被婉拒:“付校长说,看到你们安稳致富,我就心满意足了!”
事实上,不管是对付玲个人,还是对万州农广校来说,移民培训不仅是职责所在,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万州区是三峡库区最大的移民区,动态搬迁移民超过26万人,占整个库区的五分之一。2003年,万州区政府将万州农广校命名为移民技能培训基地,致力于帮助移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但除了技术培训,付玲心里更看重的是移民整体素质的提升。她深知移民对于安稳致富的渴望,如何创造出符合移民需求和生产实际的培训方式是她思考的重点。
“方便、实用、实效是关键!”付玲提出了就近培训、进村办班,集中培训和巡回指导相结合,短期办班和长期跟踪服务相结合的移民培训模式,把农业增产增收的实用技术制作成一张张“菜单”,让学员们“照单点菜”。
这几年,在付玲带领下,万州农广校先后在武陵、新田、太龙等重点移民乡镇举办农村移民实用技术培训班206期,带出了新田镇五溪村的冉振爱、溪口乡大溪社区的曾绍武等一大批移民致富带头人。
“有为”才能在农民心里“有位”
时近年底,付玲每天的工作安排得满满的。在整理全年的培训档案之余,她得空就往村里跑。她的想法很简单,“一开年就要启动春季的农村科普培训,我得赶紧调研,收集农民们迫切需要的农技知识,帮他们安排课程”。
12月10日下午,甘宁镇桐坪村的村委会驻地。得知付校长来了,村民们都开心地小跑着过来,围坐在她身边。“今年的培训效果,大家总体感觉怎么样?有哪些需要我们改进的?”“培训好处多哟,上回咱们讨论的方法很管用,那个肥料我用了以后效果不错。”“我想多要几本李子树的培训教材,咱们学校还有没有?”……
村民们的需求,付玲听得专注,记得详细。22年来,她的足迹遍及万州区每一个村组,不是在田间地头向农民传授农技知识,就是坐东家炕,进西家门,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工作时,村民们称呼她“付校长”;私下里,大家都把她比作“农技天使”。曾有人劝付玲,你当校长的,走几个点看看就行了,用不着经常往基层跑。她的回答是:“有为才有位,主动作为才能在农民心里有位置,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有位置。”
是的,农广校是没有围墙的学校,与其他培训单位相比,不论是办学条件还是硬件设施都不具备优势,何况万州有着近40所职业学校,一味等靠要只能一事无成。万州农广校副校长周宗渝说,“万州农广校能受到各级部门和广大农民朋友的认可,凭的就是付玲那一股‘闯劲’”。她是“没事也要找事做”,带领着万州农广校多渠道争取培训项目,除了农业部门的培训外,还承担了移民局、劳动局等部门的农村技能培训任务。
周宗渝与付玲共事了12年,他说,“从付玲身上,我们常能感受到一名基层农广人应有的精神和情怀,那是对农民命运的关切,对新农村事业的热爱,对农村教育的责任以及对进取的执着”。
这些年,付玲相继获得了“移民培训先进工作者”“重庆五一巾帼标兵”等荣誉。就在几天前,她入选了农业部的“全国十佳农技推广标兵”。“这些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万州农广校的每一个人。”来不及与学员分享这一荣誉带来的喜悦,付玲匆匆朝着下一个调研点赶去……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